《我給街道黑板擦亮眼》綜合實踐活動案例分析
一、 活動背景:
隨著的城鎮發展與建設,人們越來越重視文化品位的提高,而對素以“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化之邦”的古鎮菱湖來說,這一點顯得尤其重要。因為這里是中國燈謎之鄉,是中國魚文化的發祥地,有古橋72座半……每天,小鎮都會迎來一批又一批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隨著外地游客的增多,細心的學生們發現了一個問題:小鎮街道內部分作宣傳用的小黑板,竟成了商品廣告的宣傳欄,什么“謂爾舒”、“天地通”治療儀之類的全上小黑板了,這不僅影響了小鎮的鎮容鎮貌,給小鎮的創衛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同時也使那些亂張貼亂涂畫的人有了可趁之機。“菱湖鎮可是遠近聞名的水鄉古鎮,如果外地的游客來參觀,這可不是件光彩的事呀!”學生們都憂慮了。針對學生們的思索,我們決定利用街道內的“小黑板”開展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調查街道內小黑板報的用途與人們對黑板報的關注程度,體驗做一個社會小公民的責任感。
二、 活動目標:
●認知目標:通過調查、訪談,了解街道內小黑板報的用途與人們對黑板報的關注程度,黑板報的現狀與前景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并結合其自己設想,就今后街道內小黑板的發展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能力目標:在活動中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與人交往的能力,學會尋找信息,提高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經常觀察生活的習慣,提高審美能力和寫作能力。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社會調查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調查研究,獲得豐富的經驗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分享合作與交往的快樂,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體驗做一個社會小公民的責任感。
三、活動過程 :
●活動一:“哭泣的黑板”(師生談話)
師:同學們,最近有同學向老師反映,我們菱湖鎮街道內作宣傳用的小黑板,竟成了商品廣告的宣傳張貼處了,不知你們有沒有看到這種現象?
生1:我看到過。
生2:確實是這樣的,我天天路過邱介灣,那邊的小黑板上全是廣告紙,什么“謂爾舒”、“天地通”治療儀之類的廣告張貼在那兒,很難看。
師:聽了同學們的發言,我想:同學們,你們是菱湖人,對于這種現象有什么話想說?
(學生自由討論,交流。)
生1:這給我們鎮的創衛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前一陣子我們菱湖鎮在迎接創建省級衛生城鎮復查,我想,如果這種現象存在,肯定會影響我們菱湖鎮的鎮容鎮貌。
生2:我好像聽到黑板在哭泣,我們該想個辦法治一治了……
師:那么要解決這種現象,你們準備怎么研究呢?
(學生自由討論,提出設想)
如:A、調查街道內黑板報的分布、數量,查查街道內小黑板的破壞程度及破壞的原因所在。
B、查查行人每天最關心的是什么事。
C、聯系菱湖城建辦,提出整治建議。
●活動二:分組,落實任務
根據學生的興趣,分成調查統計組,資料收集組。每組選出一名責任心強的同學任組長。
調查統計組:調查街道內黑板報的分布、數量。
調查街道內小黑板的破壞程度及破壞的原因所在。
資料收集組:統計行人每天最關心的是什么事。
走訪各街道,統計小黑板的用途。
收集行人關心最關心的事的相關資料。
●活動三:開展調查研究(歷時:2周)
1、調查統計組:教師提供菱湖鎮的地圖,學生熟悉街道內每一塊小黑板的分布情況。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走一走,記下每一塊小黑板的具體地址。再走訪菱湖鎮路過的行人,調查取證,了解街道內小黑板的破壞程度及破壞的原因所在。
2、資料收集組:資料收集組同學詢問路過的行人,統計行人每天最關心的是什么事。走訪各街道,統計小黑板的用途。
(在2周的活動中,教師隨機了解學生的調查情況,適當給予幫助指導。)
●活動四:成果展示
以班隊活動的形式來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交流:
1、介紹街道內黑板報的分布、數量及破壞程度。
2、調查統計組介紹街道內小黑板被破壞的原因所在。
3、資料收集組介紹人們最關心的事。
4、活動總結:針對以上情況,決定向鎮政府及各街道辦提出建議。
●活動五:“我給街道黑板擦亮眼”
1、向菱湖鎮政府及各街道辦提交建議信,半個月后,菱湖鎮政府,同意了同學們的建議,并對各街道內的17塊黑板報進行了一次粉刷,還在菱湖農貿市場門口等5處地方增設了黑板報宣傳欄。同學們經過討論,也對黑板報宣傳的分工作了安排。
2、確定各街道宣傳包干人員
●活動延伸:“我是菱湖人”
通過近3周的調查研究,同學們對掌握了很多知識,收獲可真不小。請學生根據自己參與活動的情況,暢談感受,寫出體驗日記。(部分摘錄附后)
●學生體會
在成為紅領巾氣象宣傳員的日子里,黑板擦與粉筆成了我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可一兩個月下來,慢慢地,我覺得有些乏味了——外加上有時起床晚了,就草草了事,甚至還會缺席一兩天。雖然內心也會有些內疚,但轉念一想:我這是義務勞動,已經不錯了,心里也就是想當然了。不過有一天的早晨,當我正準備抄寫天氣情況時,一位老爺爺走來對我說:“小姑娘,好幾天沒見你來了,我可是天天等著你的‘天氣預報’。怎么,是不是身體不舒服呀?”說真的,當時,我的臉火辣辣的。“是啊,做什么事都得有始有終,我豈能半途而廢呢?” (施陸緣)
我有一次忘記了寫天氣預報,結果老師與我長談了一次。“做事要有恒心,有責任心,才能把事干好。”老師的每一個字,就像一個個紅辣椒,堵在我的胸口。雖然當小氣象宣傳員更多的滋味艱辛,但是它豐富了我的課余生活,更使我理解了雷鋒叔叔的那句話:“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 (蔣陳麗)
以前,我喜歡睡懶覺,但自從為了能讓人們在一大清早看到天氣預報時,我便早早起床了。冬天,我站在寒風中進行“天氣預報”,冷得直打哆嗦,手指也凍得寫不了字了,往往寫完“天氣預報”要花很長時間;夏天呢,則被曬得汗流浹背……不過,當我看到周圍的人們圍在小黑板前議論天氣情況或只是路過一瞥時,我感到很欣慰——因為,我們能為人民服務了! (計 敏)
●指導教師的認識和體會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嶄新的課程走到了教師與學生的中間,它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生活,也徹底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生活,讓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探究、共同發展、共同創造。那么綜合實踐活動如何組織實施,針對本案例,談談自己的幾點認識與體會:
一、立足本地,體現資源的地域性。
開發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資源是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能自主探究、創造性學習的重要條件。作為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的指導老師,常要培養學生看問題“多一個心眼”,也成為指導老師的首要任務。就如本次活動的問題,盡管針對的是隊員天天路過的街道內的一塊小小的黑板,但學生就是從這里著眼入手,因而方寸天地,也成為了學生磨礪成長的舞臺。因此,綜合實踐活動只立足本地,從本地區的人文環境、地理條件、歷史背景等具體的問題出發,并有機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和生活背景來確定活動主題,課題才能為學生成長服務。
二、關注現實,體現活動的實踐性。
有人曾說:“聽過的容易忘記,看過的印象不深,只有親身經歷過的才難以忘懷。”可見,親身實踐對學生的教育影響是終身受用的。本次課題的選擇,學生們能聽到街道內老百姓的呼聲,想到利用黑板小題大做,看到自己書寫的“天氣預報”為大家辦點實事,走訪到鎮政府的有關領導,上下聯動,做到有事群策群力……這樣聽得到、看得到、走得到、做得到、問得到、也想得到的活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三、注重做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綜合實踐活動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讓學生做出來的,是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的經驗重組的活動。要讓學生在調查、訪問、資料收集、演示、操作、表演、交流與討論、反思、創作、體會中進行學習探究;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調查研究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次活動歷時3周,培養了學生調查、訪問、分析、綜合、社交、表達、動手實踐等能力。活動設計以探究性為主,尊重學生的興趣,適應每一個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特殊需求,為學生的自主性充分發揮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四、著眼指導,體現教師的引領性。
在本次活動中,作為指導老師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總體計劃的起草、宣傳及學生的組織、分組、分工,活動計劃的制定、審核,學生材料的收集、篩選、整理、修改和再實踐方案指導以及指導各小組長協調各組成員完成結題報告的系列工作。但指導老師不再是“事必躬親”、“什么事老師說了算的”的獨裁者,而是在活動中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探究,一起管理,并在適當的時候及時地為學生提供應有的幫助。
●家長與社會的反映
“活動剛開始時,我很擔心,深怕孩子們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可孩子擔任氣象宣傳員后,一改以往的懶散,做事變得有責任心了。” (家長葉治中)
“我是蠶桑技術指導的,以前跟孩子說不上幾句話,現在我們父女有共同語言啦!如今,女兒不僅對我的工作越來越關心,而且做事也變得有責任了!” (家長王國良)
“孩子們真聰明,已經為我們想到了那么多,真是難得!” (西市街 張大伯)
“這天氣預報幫了我大忙,讓我洗衣晾被不用擔心了。” (治安街 李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