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通用8篇)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
新課程改革把我們語文教學帶進了一個新的領域,新的境地。如今,我們師生的課堂行為大多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旗幟下發生和進行。但是,令人遺憾的是:許多現有的課堂實踐資料,卻未必真正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即便是從那些經過反復演排并精煉出來的課例里面,我們在經歷了“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短暫欣喜之后,仍不免有“淺草才能沒馬蹄”之慨。
首先,教師不再是課程知識的被動的傳遞者,而是一個主動的調適者、幫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學生是知識的構建者,學習是學習者經驗的重新組織和重新理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主動學習者,只有通過自主的知識建構活動,學生的創造力、潛能、天賦等才得以發揮,情意才得以陶冶,個性才得以發展。因此,我們要把學習的主動權充分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學得自覺、快樂、有收獲。新課標提到的“語文教育的個性化”,其實也就是要求對學生尊重,讓學生找到自己發展的更廣闊的前景。
其次,語文課堂里,學生在自主閱讀和合作學習的基礎上的“探究”,不應該僅僅或常常是停留在“暢所欲言”的層面上,它還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嘗試。我始終認為:沒有溝通,就沒有教學。例如,對于學生之間的不同觀點,如果不能統一,也應該引導學生關注別人的不同觀點,試圖去發現并理解這些觀點產生的原因。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許會修正自己的看法,也許會認同對方的觀點,也許繼續堅持自己的.觀點。總之,他將體會到“共存”和“妥協”的意味,體驗到尊重和寬容是有益的。再如,我們常常提倡,閱讀要和文本對話。其實,“對話”除了走向文本展現的境域之外,除了將作者所表現的情致同學生的生活經驗嫁接之外,還有一個幽微的層面,文本的背后是作者,我們的閱讀是在和作者握手,上升到對話則是在同文本的作者交流、談心。在經歷了《紫藤蘿瀑布》的教學之后,我更加確信“探究”是有層次的,并且驚嘆學生的“自主”可以怎樣地超出并改變老師的意料。
語文課堂教學只有深深扎根于新課標理念這一片沃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
《活板》是一篇說明文,本篇文章主要圍繞“活”字布局謀篇,但由于是篇文言文,篇幅較長,生字詞較多,因此理解文意對學生來說就是個難點。
課前我讓學生先預習課文,讀通、讀順課文。課上我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教學,需掌握的字的讀音、一詞多義、重點實詞、重點虛詞、通假字等。讓學生照著自主學習內容自學課文,然后在組內交流自主學習情況,這樣既檢查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又提高學生的參與率。本課教學中學生對重點的實虛詞掌握不理想,我將重點的實詞虛詞提出來重點講解,最后再次強化學生記憶,結合課后題和其他練習鞏固學生所學知識。雖然每節課字詞理解講解的較少,但從作業及學生反饋來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并不理想。也是偶然想著如果讓學生自己動手表演活板印刷,這樣效果會不會更好呢。同學聽說這樣的表演之后個個興趣十足,準備好了軍旗做為道具,這樣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彌補了語言信息的缺失,又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使學生真正地掌握了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真是一舉多得。
本課是有關制作的說明文,學習此課,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找到了自信、得到了快樂,因而充滿了幸福感,真正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3
《好嘴楊巴》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在選教材時很多老師認為沒有挖掘價值,不容易出彩,我也認為內容平平淡淡,不適合自己激情昂揚的教學風格。我一直喜歡有激情的文章,濃妝艷抹,粉墨登場,渲染得天昏地暗,真個地酣暢淋漓,氣吞山河。可是沒有這樣的教材,豪情萬丈的我就沒有用武之地?
《好嘴楊巴》一文我看了三遍,內容極其簡單,就是讓學生感悟俗世奇人的高超藝術。究竟怎樣感悟?怎樣一針見血地抓住問題實質?怎樣讓學生既領會文章主旨又掌握本課寫作要領?我反復思忖,最初教案12頁,和其他老師商量后,又調整教學環節寫了12頁。試講后,我覺得很不成功,教學環節混亂,教學語言模糊、生硬,整節課覺得牽強附會,找不到感覺,這是我自認為最糟糕的一節課,覺得自己很對不起那個班的學生。但這次試講也使我下定決心——給教案做個大手術。可有可無的內容刪除,搞笑的、娛樂的,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無幫助的刪除,課前的'小游戲、由英雄人物到市井俗人的過渡刪除,教學內容開門見山,直接步入主題:
主人公楊巴只說了一句話,又怎么能稱得上是“好嘴”呢?
文章刻畫了好嘴楊巴和楊七這兩個奇人,人物性格鮮明。請說說兩人各“奇”在什么地方。
教學環節一目了然,僅抓一個“奇”字,步步推進,使教學目標落到實處。這樣一改,我頓感輕松許多,教案變為4頁,老師不再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了。此時此刻,我想起了“把厚書讀薄”的至理名言。經過幾天的冥思苦想,猶豫徘徊,我終于把教案變薄了,整個歷程我經受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洗禮。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4
《我的母親》是蘇教版八年級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其單元的主題是至愛親情,因此,本課以學生的閱讀活動為主,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感情活動中體會、理解、感悟母愛親情,本教案把“領悟至愛親情”確定為第一教學要求,把“分析四件事例把握母親形象”和“截取法的應用”確定為第二、第三點教學要求,基于新課改精神,我盡量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緊密結合,相互滲透,不放棄字詞,文學常識等基本知識,也兼顧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更要突出母愛與愛母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考慮到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①概括母親形象,學會截取法;
②體會母愛,培養學生對母親感悟的理解。教學難點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說出自己的閱讀體驗,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我抓住重點,按照導入母親——感知母親——研讀母親——探究母親——理解母親,順利地引導學生品析母親形象,成功地在品味語言中引導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整節課堂,學生能大膽說出自己的問題體驗。
本節課的教學手段以多媒體為主,多媒體制作講究實效,不擺花架子,不代替學生的閱讀,不限制學生的思維,不束縛學生的想象,在講授這節課前,我和同學科的老師對這一課進行了集體備課,達成了共識,課堂采用“先學后教”的.方式,課上注重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展開思維,去體會、理解、感悟、反思,在閱讀方法上加以引導,設計了粗讀、細讀、精讀、聯讀的閱讀活動。旨在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不是由教師包辦。
課堂教學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需要我們為師者切實思考,比如,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上課前能主動認真地閱讀課文,從而減少課堂上閱讀的時間,效果會更好,我想以后的工作中,真的應該在提高課堂效率上下功夫。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5
本周學習旅鼠之謎時,在導入新課時,讓學生交流含“鼠“字的成語,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出示的旅鼠和北極的圖片,讓學生對旅鼠有個直觀的了解,拉近了學生和文本的距離,也吸引了學生好奇的`目光,讓學生饒有興趣地研讀課文。
學生合作探究問題時,我注意閱讀方法的指導,并采用了同學互評、教師評價的多種評價方式,幾個問題都由集體智慧來歸納總結了。自定義動畫生動地再現了旅鼠繁殖能力強的特點。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課文給我們的啟示,注重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切入點來思考問題。
收集的其他動物的圖片,讓學生了解了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奇異現象,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為讀寫結合提供了素材。從學生的作業反饋情況來看,百分之九十的同學能成功地運用“記敘的框架、對話的方式來介紹科學知識”的寫作手法來寫其他動物的奇異現象。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部分學生發言不積極,口頭表述不清晰;解讀課文的思維不夠開闊。如果讓學生以“我是旅鼠”的身份來自我介紹,課堂氣氛會更活躍一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在設置問題時要注意趣味性,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敢說、多說,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更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6
今天教授的是陶淵明的《五柳先生》。是初二語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這篇文言文并不難,初二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而且他們對陶淵明也并不陌生,所以我主要采用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方式來上這堂課,讓學生教學生,學生不會的,老師才引導。這樣的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的自學欲望,和探討的熱情,讓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了光彩。有幾點心得總結如下:
一、自由朗讀,疏通文意,提高自學能力。
學生的學習熱情,需要教師點燃。在上課開始,通過與學生互動營造了一種輕松愉悅的'氣氛,然后讓全班自由朗讀課文,讓學生通過朗讀感知課文內容,在朗朗書聲中走進課文,走近陶淵明。接著讓學生結合課下注解,自己口頭翻譯課文,不懂的字句做記號,然后小組討論,把小組成果展示出來,最后全班交流,教師引導。這樣學生互助后教師指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動了起來,自覺投入學習活動中,提高了自學的能力,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合作探究,品讀人物,提高語文素養
文章一定是學生讀懂的,而不是教師教懂的,教師要做的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他們走進文本,感知人物。所以,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結合課文語句,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讀人物的精神,通過合作探究,學生很快就明白,陶淵明“性嗜酒,好讀書,常著文”,并從中看出了他是一個性情率真,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的雅士。于是,陶淵明的形象就在同學們熱烈的討論聲中栩栩如生了。
當然,在本堂課的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令人遺憾的地方,比如在指導朗讀時,匆匆帶過,生字詞分析也不太到位,可能導致學困生掌握不夠扎實。給學生討論的時間也不夠,以致討論不能充分展開,可能導致一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來不及思考與發表看法。再有就是教師的課堂點撥挖掘的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7
教學本文時,我有意突出了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如對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換位思考、拓展延伸、發展其健康的個性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嘗試。如課前讓學生做好預習課文、查找相關資料等準備工作,不但培養了學生主動搜集整理資料、篩選有用信息的能力,還激發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第一節課開課時的故事導入,不但創設了良好的情境氣氛,還喚起了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奠定了學習新課的感情基調。第二節課合作探究的幾個問題,就是在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的基礎上,由教師整合了學生發現的問題的結果。這在很大程度上培養了學生深入思考,善于質疑的能力。
特別是第三課時的學習,嘗試性的運用了拓展遷移的方法,由課內向課外延伸開來,讓學生在“鑒賞母愛”、“暢談母愛”、“體悟母愛”、“抒寫母愛”等環節的學習中,學會由此及彼,換位思考,感悟形式多樣的母愛,不但水到渠成的培養了他們作為家庭一員的責任感,還潛移默化的幫助他們形成了尊重父母、關心家人、珍惜幸福的人生態度,很好的完成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目標。
另外,在主題探討方面,我也大膽的引領學生做了嘗試性的努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由于這篇散文涉及的內容很多,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啟示也不同。對此,我以問題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結合現實去思考與實際相符的東西:
①作者是一位教育家,通過對自己單調乏味的童年生活的描寫,是否也間接的批判了傳統教育的一些弊端?寫母親早期對“我”做人方面的教育的.描寫,是在揭示家庭教育對一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性,說明了父母的言談舉止對孩子的心理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長期的,是潛移默化的,也是最直接、最深刻的。
②“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可見,對孩子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是嚴愛結合,以“嚴”導其行,以“愛”溫其心,方能使其健康成長,等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和思考,既體現了教師合理引導的重要性,也體現了語文要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的特點。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8
《大雁歸來》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文章,本單元所選的課文,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思考。學習本單元,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熟悉科學文藝作品的同時,樹立環保意識。認真閱讀課文后,我發現,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聲情并茂,躍然紙上。從內容上講,課文既介紹了有關大雁的知識,更用大量的筆墨抒發了自己的情懷。而細致研讀后就會發現,作者的側重點不在介紹知識而在抒發情懷,所以教學的重點,也應著重把握作者的情懷。但是如何設計教學過程呢?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結合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色,是否可以從此入手?仔細斟酌后,決定以探究“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內容,以“趣味導入(謎語導入)—感知知識性—品味形象性—感受抒情性—把握主旨”為教學思路進行教學,實現了教學目標。
一、有準備的課才上得有滋味。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課前,我布置學生進行了自學,學生得知要上公開課,也預習得特別認真,對課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避免了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不知所云、無所適從,同時,也保證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二、教學重點的解讀不留痕跡。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把握作者的情懷。首先,在品味形象性的過程中,通過大量的生動形象的擬人句的分析與感悟,讓學生體會了作者對大大雁的喜愛之情,這為把握作者的情懷打下了基礎。其次,通過分析“對比”寫法,領會作者在分析對比中突出大雁的特征,從而表達喜愛之情。再次,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并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在質疑探究中體會感情,把握主旨。最后,通過對目前世界及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的形勢的相關資料的閱讀,學生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環境形勢嚴峻,總結出本文作者在告訴我們:我們應敬畏生命,關愛自然,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