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概念、定義及理論基礎
學習內容的組織是依據確定學習內容中具體知識技能的邏輯結構和學習理論,對內容進行科學的安排和組合。學習理論關于學習內容組織的三種重要觀點: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的螺旋式排列教學內容的主張;美國心理學家加涅提出的直線編排教學內容的主張;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的逐漸分化和綜合貫通的原則。在編排學習內容時,應根據學科特點對上述三種觀點綜合運用:由整體到部分,由一般到個別,不斷分化;確保從已知到未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較簡單的先決技能到復雜技能的序列,排成一個有層次或有關聯的系統,使前一部分的學習為后一部分的學習提供基礎,成為學習的“認知固定點”;按事物發展的規律排列;注意學習內容之間的橫向聯系,加強概念原理、單元課題之間的聯系以及知識、技能、情感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協調銜接,促進融會貫通和學習的遷移。 初步評價是一種形成性評價,用于考察選擇和組織的學習內容的效度和對學生的適合性。評價的內容主要有:確定內容對目標的有效性、確定內容組織的科學性、確定內容的教學性和適用性。
3. 學習者分析
學習者分析包括學習準備、學習風格和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三項內容。
對學習者學習準備的分析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分析學習者從事新學習的預備技能方面。了解學習者是否具備了新的學習所必須掌握的知識與技能,作為從事新學習的基礎;二是分析學習者對新學習內容的目標技能的掌握情況,了解學習者是否已經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規定的知識與技能。對那些已經掌握了的內容,顯然沒有必要再作為繼續學習的內容。三是分析學習者對從事特定學科內容學習的認識與態度,檢查是否存在偏愛或誤解。確定學生起點行為的方法很多。在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作業、小測驗或課堂提問等方法了解學生原有的基礎。教師也可以通過診斷性的單元測驗,來確定學生的起點能力或傾向。
學習風格是學習者持續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征的學習方式,也是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學習風格的構成有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層面。學習風格的生理要素指個體對外界環境中的生理刺激(與聲、光、溫度等),對一天的時間節律以及在接受外界信息時對不同感覺通道的偏愛。學習風格的心理要素包括認知、情感和意志動機三方面。認知要素具體表現在認知過程中歸類的寬窄、信息的順序加工與同時加工、場依存性和場獨立性、分析與綜合、沉思與沖動等方面。情感要素具體表現在理性水平的高低、學習興趣或好奇心的高低、成就動機的差異、內控與外控以及焦慮性質與水平的差異等方面。意志動機要素則表現為學習堅持性的高低、言語表達力的差異、冒險與謹慎等方面。學習風格的社會要素,包括個體在獨立學習與結伴學習、競爭與合作等方面所表現出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