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 教案(滬教)
能力目標:
1.能夠通過實驗方法,掌握簡單鑒別化學纖維、毛發纖維
2.能過通過實驗現象了解蛋白質變性,及其應用
情感目標:
1.能夠了解蛋白質、維生素的知識基礎上,懂得營養物質的重要性;
2.激發學生對日常生活的食品的探究的熱情,開拓學生的視野
教學重點及難點:
1.蛋白質與氨基酸的關系;
2.蛋白質的性質;
3.蛋白質、維生素與人類健康的關系。
探究實驗:
1.探究蛋白質的一些性質;
2.鑒別棉布及羊毛材料
知識整理:
一、蛋白質
1.蛋白質的存在:人體及動物的肌肉、血液、毛發和各種酶中,
富含蛋白質的食品有肉、魚、牛奶、豆類及豆制品(如豆腐)、蝦、醬油等。
2.蛋白質的作用:是人體必需的重要營養成分之一,是構成人體細胞的基礎物質。
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
如果蛋白質攝入量不足,會使人生長發育遲緩、體重減輕、發生貧血。
3.蛋白質與氨基酸的關系:
蛋白質的組成元素主要是碳(c)、氫(h)、氧(o)、氮(n)等。
食物中的蛋白質在胃、腸中的酶及體內水的作用下,逐步分解,生成可被小腸吸收的氨基酸。氨基酸被人體吸收,再重新結合成人體所需的各種蛋白質。一部分蛋白質和氨基酸在體內的新陳代謝過程中,會生成含氮的尿素等物質。
味精的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松花蛋(皮蛋)表面的松花即谷氨酸鈉。
4.蛋白質的一些性質:
加入試劑 水 飽和硫酸銨溶液 加熱 乙酸鉛溶液 濃硝酸
取1支試管,加入一定量的蛋白質滴入如右一些試劑,觀察現象。 呈半透明狀 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 黃色凝聚物
再繼續添加一定量水 —— 呈半透明狀 無明顯變化 無明顯變化 無明顯變化
物理變化or化學變化 —— 物理過程 化學變化 化學變化 化學變化
結論: 蛋白質在鹽溶液中,其溶解性變小,該過程又稱為鹽析,屬于物理變化。蛋白質在受熱或者遇到濃硝酸、重金屬鹽(如銅鹽、鉛鹽、鋇鹽、汞鹽)等化學物質后,會發生變性,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是化學變化。除此之外,蛋白質遇到70%酒精溶液及甲醛等也會發生化學變化而變質。
注意:人如果重金屬中毒后,應該立即食用雞蛋清或牛奶來解毒。
在許多食品中,都容易霉變,注意,該類物品發生霉變后,能產生一種毒性較大的物質——黃曲霉素。故,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食用霉變的食品。
實驗內容:鑒別棉線、羊毛線、化纖
實驗方法:取樣,點燃后,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棉線燃燒后,沒有氣味,產生灰燼松脆。
羊毛線燃燒后,產生一股燒焦羽毛的氣味,產生的灰燼松脆;
化纖燃燒后,沒有氣味,燃燒剩余物產生熔球現象,較硬。
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該方法進行簡單的鑒別。
二、維生素
1.富含維生素的食品及制劑:蔬菜、水果、魚肝油、復合維生素含片等。
2.維生素的作用:保證人的正常發育,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
3.維生素的來源:人體所需的大部分維生素不能在體內合成,必須從食物中攝取。故不能偏食
4.維生素的組成:維生素是分子組成和結構都較為復雜的有機物。
5.認識某些維生素
(1)溶解性:維生素a微溶于水,維生素d不溶于水,但都易溶于油脂,故其制劑都是油狀的。 維生素b、c能溶于水。但加熱時均易受到破壞,vc在堿性情況下也容易受破壞。
(2)某些維生素的作用及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