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指示劑引發的思考
在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新教材(以下簡稱“新教材”)《酸和堿》的單元教學中,講述到有關酸堿指示劑的知識:紫色石蕊遇酸變紅,遇堿變藍。書上介紹了有些有色的花卉和果實中的色素,遇到酸、堿的溶液能顯示不同的顏色,也可以做指示劑,學生感到很有興趣,由此我給了學生一個課外的活動與探究──自制指示劑。
學生先后上交了自己的作品,并且上臺為全班同學展示自己的“杰作”,介紹自己提取指示劑的過程,然后他們嘗試用我為他們提供的已知酸堿溶液分別與自制指示劑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以下幾種。
(1)化學課代表用蝴蝶蘭花瓣提取了一瓶汁液,色澤是非常純正透明的紫色,學生介紹:用的是稀釋后的醫用酒精提取的;與酸作用顯紅色(水紅色),與堿作用顯黃色(一種淡雅且明顯的黃色)。
(2)有一位學習上的“問題學生”用一只拇指大小的小塑料藥瓶,裝來了他的“產品”──胡蘿卜汁,這讓大家也吃驚不小,該學生介紹說他的酸堿指示劑是用“老白干”泡制的。與酸作用時,效果不很明顯(可能是殘渣未過濾干凈, 也可能是被汁的本色掩蓋了),與堿作用顯黃色,效果不錯。
學生其他的主要作品如下表所示。
這次的探究實驗使我驚喜于學生的潛力和愿意嘗試、敢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當然他們的作品也贏得了教師和全體同學的掌聲。
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次指示劑的探究活動引發了我對新課標、新教材一連串的思考與感悟。
1.新教材對每個化學教師都是全新的挑戰,它更為化學教師提供了一塊絕好的“創新教育”舞臺,使我們的化學基礎教育教學又煥發出了活力與生機。
新教材對教師的“師之道”──我們原有的教學理念與思維方式帶來了強烈沖擊。作為一名初中化學教師,我認識到對新教材應秉持新觀念,從多種素材、多個角度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原來過分重視學科知識體系的傾向,從有利于學生較好地接受化學啟蒙教育,提高科學素養入手,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學習情景的創設,讓學生在生活學習中汲取與感悟化學知識。
我曾設計了一堂“實驗方案的設計及評價”課,其中有兩個探究活動是:(1)維生素c的酸堿性情況的探究;(2)“正林瓜子”瓶內干燥劑的探究。我曾擔心這堂課的實施效果,因為它需要學生的大力配合與支持。課前,我讓學生自備了些日常物品,如:白色的果凍小盒28只(當燒杯或試管用);飲料吸管28根(做玻璃棒用)等。我也準備了些常見物品,如:一瓶維生素c(100粒);冰淇淋小勺16只(當藥匙用)等。在課前的準備中,師生共同參與、討論“裝備”是否符合實驗方案的設計要求;流程是否合理可行。其間充滿了樂趣,而在準備過程中,學生也了解到一些化學實驗籌備階段的小常識。在課堂上學生用來自生活中的物品,進行著小組合作探究、猜想、小組互評、討論、思考、交流……課堂上以真實情境為背景進行設計與探究,讓學生在發現“塑料吸管、果凍盒子”可能就是精密化學儀器的“最原始雛形”中快樂,真正體味“日常生活點滴中都有化學知識,化學并不是修行煉丹那種高深莫測的東西”(學生原話)。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課內課外、課前課后,學生積極的參與過程,師生的良性互動,同樣也激發著教師的極大的教學熱情,共同體驗著化學教與學的樂趣和價值。應該說要以舊教材乏味的邏輯知識灌輸方式,來達到現在這樣的整體教學效果,操作難度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