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指示劑引發的思考
在聽一節關于“燃燒與滅火”的實驗設計觀摩課中,關于“燃燒條件”的實驗演示:熱水中白磷燃燒操作,整體過程我最關注的就是那粒白磷的“命運”,氧氣是如何運輸進去的?教材上采用的是用玻璃管向其中通氣。如何通呢?有的教師采用的是直接向里面吹氣,但由于氣流的原因,水中的白磷很不“老實”,四處游走,而且容易浮上水面而燃燒,這樣的結果容易給學生一種誤導:水火真是不相容,白磷要燃燒只有離開水,白磷在水中“燒”不起來。那么,如何避免誤導的發生呢?
該教師采用的方法是:用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在帶分液漏斗的錐形瓶中反應來產生氧氣,將產生的氧氣沿導氣玻璃管直接通入水中(用該操作不但可為水中的白磷提供充足的氧氣,同時復習鞏固了氧氣的制取知識)。但實驗中氣流還是將白磷送上了水面,效果還是不理想。
我校教師設計的一種簡單易行且效果較好的方案是:用一支大試管倒扣直立于水中,試管口一定要把白磷恰好罩住,此時會很清楚地看到白磷在試管里面的水中燃燒的現象。這樣問題也反映得很清楚:白磷在熱水中是否可燃,關鍵看是否有充足的氧氣,并不是水火不相容。
由此可見,只要大家的奇思妙想都拿出來分享,我們的化學教學就會少走彎路而事半功倍,共同成長、進步。
4.傳統的教材中,化學術語的內容過多,某些計算的要求過高,給初中學生學習化學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新教材注意從學生的經驗出發,選擇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內容結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文字簡潔且富有啟發性和指導性,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素材和方法,將多樣和生動的學習方式融入其中。
這些特點為分層次教學提供了依據,教材鼓勵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判斷并解決自然和社會中的某些實際問題,培養對自然、社會的責任感,為素質教育的落實創造了條件,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因此,如何充分顯現新教材的優點,發揮它應有的教學功能,也是我們每個教師迫在眉睫的任務了。
在新教材的教學中,通過了解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的知識及其運用所掌握知識將要探究的物質聯系起來的程度,并從學生的探究過程中所反饋的各項信息情況,我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層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學生確實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同時可以反映出學生現有的三種能力層次:第一類是成績好,操作差,不能活學活用;第二類是成績好,實驗也好,屬于用學俱佳型;第三類是成績不好,但平常愛動手、動腦。在新教材的分層次輔導教學中,第三類學生是收益最大的,進步最快的,他們從實驗操作中知道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現象所包含的理論知識,更大的作用是激發了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調動了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
這些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為分層次教學提供了素質量化的依據,也直觀地說明了分層次教學的科學性與必要性。對于第一類學生,教師要加強對他們動手能力的培養,注重對他們實驗操作的指導,提高他們的實踐素質;對于第二類學生教師要促尖拔高,讓他們更上一層樓;對于第三類學生教師要不斷激發與保護其學習熱情,將這份熱情轉化為理論知識學習的動力。
近一年的新教材的教育教學中,我的思考與體會還有很多,例如新教材注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對自然、社會的責任感等方面都給了我許多啟迪與聯想。但總而言之,我們的學生雖然各有差異,但他們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具有巨大的汲取知識的潛力,特別是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他們的科學素養與化學素質在潛移默化之中得到了培養與提高,同時在學習中不斷學會運用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這種潛力正等待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去啟發、挖掘、引導。因此,作為一位現代教育工作者,面對新教材、新理念,“以學生為本”絕不能是一句空話,實踐中要著眼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學中不失時機地促進學生展開思考與創新的翅膀,讓他們盡情汲取知識的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