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化學教案 > 初中化學教案 > 九年級化學教案 > 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精選10篇)

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

發布時間:2022-11-06

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精選10篇)

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 篇1

  第二節     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

  (1課時)一.知識教學點   1.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稀濃和溶液的飽和、不飽和這兩組概念的區別二.重、難、疑點和解決辦法   1.重點:(1)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2)分析溶液“濃”和“稀”跟溶液飽和與不飽和溶液這兩組概念之間的關系與區別。   2.難點:利用實驗和數據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3.難點:用什么辦法判斷一瓶蔗糖溶液是飽和溶液還是不飽和溶液?   4.解決辦法:(1)邊實驗、邊分析、邊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他們積極思維,逐步建立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師演示實驗并給出一些數據,引導學生分析,逐步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和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三.教學過程[講解]: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溶液。為了對溶液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將溶液作出分類。[板書]:一.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2,在各盛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加入食鹽和硝酸鉀固體,直至不能再溶解。[提問]:在實驗過程中,溶液的溫度是否改變?水的量是否改變?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目的]:為學生觀察實驗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2,在各盛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緩慢加入食鹽和硝酸鉀固體,邊加入邊振蕩,直至試管中有剩余固體不再溶解為止。[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并回答以上提出的問題。[總結板書]: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提問]:在提到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時,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呢?[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3、7-4。[目的]: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活動]:邊觀察實驗邊思考問題,分析討論并總結實驗。[教師活動]:參與討論并答疑,引導學生總結。[總結板書]:1.只有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飽和”和“不飽和”才有意義。                              改變溫度  加水2.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                       改變溫度  蒸發水分  加入溶劑            3.當溫度確定、溶劑量確定時,某溶液的飽和狀態表示溶質溶解的最大值。[目的]: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為下一節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鋪墊。[講解]:如果給定條件,溶液可分為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質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習慣被分為稀溶液和濃溶液。[板書]:二.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的關系[副板書]:20℃時,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質的質量:          硝酸鉀:192克   碳酸鈣:0.0013克  食鹽:36克  氫氧化鈣:0.17克          判斷正誤:1.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2.飽和溶液就是濃溶液。[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5,在各盛有10毫升的水的試管中,分別加入2克食鹽和0.1克熟石灰,振蕩并觀察現象。[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及所列數據,試判斷正誤。[目的]: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總結板書]: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不過對于同一種溶劑的溶液來說,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比不飽和溶液要濃。[教師活動]: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134,并提問:如何確定某溶液是飽和溶液?四.總結擴展   1.溶液在一定條件下可分為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不給定條件可分為濃溶液和稀溶液。   2.擴展練習:試判斷正誤     ①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②在一定溫度下,向硝酸鉀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如果溶液質量不變,則該溶液是飽和溶液。     ③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中的溶質多。     ④在一定溫度下,溶質的質量不改變,則無法使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     ⑤在一定溫度下的氯化鈉飽和溶液,一定不能繼續溶解硝酸鉀。     ⑥兩種不同溶質的飽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飽和溶液。五.布置作業   1.教材p134第2題   2.選擇題    (1)某濃度的食鹽溶液取出部分后,剩余溶液的濃度(    )          a.變小    b.變大    c.不變    d.無法確定    (2)a克溶質溶于b克水中,取出一半溶液后,余下溶液中         溶質質量:溶劑質量=(    )         溶質質量:溶液質量=(    )          a.a/b    b.<a/b    c.a/(a+b)    d.(a+b)/a    (3)將40℃時的硝酸鉀飽和溶液冷卻到20℃,在溫度變化前后,溶液中保持不變的是(    )          a.溶質質量    b.溶劑質量    c.溶液質量    d.溶液濃度

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不飽和這兩組概念的區別。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養學生在實驗基礎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2.利用實驗和數據的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實驗的分析研究,培養學生沿著“問題—實驗—分析—結論”的思路,以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的中心內容是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學生雖然對于一般物質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現象比較熟悉,但是對從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種種狀態卻很少思考。教材一開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無止境地溶解糖或食鹽這樣的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帶到要討論的問題中來。接著教材分別安排了兩組實驗[實驗7-2]、[實驗7-3]和[實驗7-4],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只要條件固定,物質是不會無限制地溶解在溶劑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為依據,通過教師的歸納和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起“飽和溶液的概念”。

  1.通過[實驗7-2],學生應該了解:(1)要判斷物質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須確定“一定溫度”和“一定量的溶劑”這兩個條件。(2)當這兩個條件不變時,物質溶解的確都各有其限度。學生有了這兩點認識之后,就能比較容易理解:當溶質溶解達到它的限度時(如果條件不變),溶液就處在一種特殊的狀態即飽和狀態。這時的溶液就是該狀態下此溶質的飽和溶液。

  如何教學生判斷是否達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繼續溶解而有固體剩余的時候”,這是利用可直接觀察到的宏觀現象作為判斷溶液飽和的一個依據。但是利用“有固體剩余”來判斷溶液已達飽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為前題,否則就沒有意義。

  [實驗7-3]和[實驗7-4]通過分析可以得到下列關系:對于大多數溶液來說:

  (1)說明當改變飽和溶液的任何一個條件時,飽和溶液的狀態都會被破壞,成為“不飽和溶液”。(2)從反面證明飽和溶液定義的敘述必須有兩個前提為條件,否則就沒有意義。(3)客觀上向學生介紹了使飽和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的兩種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溫度或增加溶劑。至于相反過程,即由不飽和溶液轉為飽和溶液,由于可能會引起物質的結晶析出,在本節暫不宜展開討論。

  2.為了消除學生把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混為一談,教材作了一段專門敘述。

  通過[實驗7-5],利用剛剛建立起來的飽和與不飽和概念及其判斷方法,來分辨濃溶液與稀溶液,以及它們跟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區別,是很有說服力的,教師應很好利用這段教材,或講解或指導閱讀。在討論時一定要向學生指明,溶液的濃稀,是指一定量溶劑中溶質的相對含量不同而言,與溫度是否變化無關;飽和與不飽和是指溶質是否達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溫度和溶劑的量兩個條件的制約,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種存在狀態,與溶液的“濃”、“稀”無關。

  教學建議

  (1)邊實驗、邊分析、過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他們積極思維,逐步建立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師演示實驗并給出一些數據,引導學生分析,逐步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和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濃”“稀”跟溶液飽和與不飽和這兩組概念之間的關系和區別。

  難點:

  利用實驗和數據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溶液。為了對溶液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將溶液作以分類: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演示[實驗7-2]在10毫升水里分別加入食鹽和硝酸鉀固體,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師活動]  提問:在實驗演示過程中,溶液的溫度是否改變?水的量是否改變?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目的:為學生觀察實驗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緩慢加入氯化鈉和硝酸鉀固體,邊加入邊振蕩,直到試管里有剩余固體不再溶解為止。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并回答以上提出的問題。

  [結論]

  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教師活動]提問:在提到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時,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呢?

  [學生活動]學生動手做[實驗7-3]。[實驗7-4],并思考以上問題。

  [目的: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并總結該實驗。

  [教師活動]參與討論并答疑,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

  (1)只有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飽和”和“不飽和”才有意義。(2)

  (3)當溫度確定、溶劑量確定時,某溶液的飽和狀態表示溶質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為下一節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鋪墊。]

  [教師活動]說明:給定條件,溶液可分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質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習慣被分為濃溶液和稀溶液。

  2.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的關系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加入2克食鹽和0.1克熟石灰,振蕩、并觀察現象。

  <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及所列數據,試判斷正誤。

  [目的: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投影)提供數據:

  20℃時,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質的質量:

  硝酸銨:192克  碳酸鈣:0.0013克  食鹽:36克  氫氧化鈣:0.17克

  判斷:(1)在同一溫度下,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2)飽和溶液是濃溶液。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不過對于同一種溶質的溶液來說,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比不飽和溶液濃。

  [教師活動]指導閱讀教材第134頁:如何確定某溶液是飽和溶液?

  (四)總結、擴展

  (1)溶液:在一定條件下可分為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

  不給定條件可分為濃溶液、稀溶液。

  (2)擴展練習:試判斷:

  ①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②在一定溫度下,向硝酸鉀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如果溶液質量不變,則該溶液是飽和溶液。

  ③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中的溶質多。

  ④一定溫度下,溶質的質量不改變,則無法使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

  ⑤一定溫度下的氯化鈉飽和溶液,一定不能繼續溶解硝酸鉀。

  ⑥兩種不同溶質的飽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飽和溶液。

  探究活動

  1.在常溫下,向裝有20mL水的燒杯中加入5g氯化鈉,攪拌,等氯化鈉溶解后,再加5g,攪拌,觀察現象。然后再加入5mL水,攪拌,觀察現象。

  操作

  加入5g氯

  化鈉,攪拌

  再加5g氯

  化鈉,攪拌

  再加5mL

  水,攪拌

  現象

  結論

  2.用硝酸鉀代替氯化鈉進行上述實驗,每次加入5g。加了幾次后才使燒杯中硝酸鉀固體有剩余而不再繼續溶解?然后加熱燒杯,觀察剩余固體有什么變化。再加入5g硝酸鉀,攪拌,觀察現象。待溶液冷卻后,又有什么現象發生?

  操作

  現象

  結論

  加入5g硝酸鉀,攪拌  

  再加5g硝酸鉀,攪拌 

  …… 

  加熱 

  再加5g硝酸鉀,攪拌 

  冷卻 

  3.把制得的溶液裝入試劑瓶中,貼上標簽,留作以后實驗用。

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不飽和這兩組概念的區別。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養學生在實驗基礎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2.利用實驗和數據的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實驗的分析研究,培養學生沿著“問題—實驗—分析—結論”的思路,以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的中心內容是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學生雖然對于一般物質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現象比較熟悉,但是對從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種種狀態卻很少思考。教材一開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無止境地溶解糖或食鹽這樣的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帶到要討論的問題中來。接著教材分別安排了兩組實驗[實驗7-2]、[實驗7-3]和[實驗7-4],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只要條件固定,物質是不會無限制地溶解在溶劑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為依據,通過教師的歸納和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起“飽和溶液的概念”。

  1.通過[實驗7-2],學生應該了解:(1)要判斷物質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須確定“一定溫度”和“一定量的溶劑”這兩個條件。(2)當這兩個條件不變時,物質溶解的確都各有其限度。學生有了這兩點認識之后,就能比較容易理解:當溶質溶解達到它的限度時(如果條件不變),溶液就處在一種特殊的狀態即飽和狀態。這時的溶液就是該狀態下此溶質的飽和溶液。

  如何教學生判斷是否達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繼續溶解而有固體剩余的時候”,這是利用可直接觀察到的宏觀現象作為判斷溶液飽和的一個依據。但是利用“有固體剩余”來判斷溶液已達飽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為前題,否則就沒有意義。

  [實驗7-3]和[實驗7-4]通過分析可以得到下列關系:對于大多數溶液來說:

  (1)說明當改變飽和溶液的任何一個條件時,飽和溶液的狀態都會被破壞,成為“不飽和溶液”。(2)從反面證明飽和溶液定義的敘述必須有兩個前提為條件,否則就沒有意義。(3)客觀上向學生介紹了使飽和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的兩種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溫度或增加溶劑。至于相反過程,即由不飽和溶液轉為飽和溶液,由于可能會引起物質的結晶析出,在本節暫不宜展開討論。

  2.為了消除學生把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混為一談,教材作了一段專門敘述。

  通過[實驗7-5],利用剛剛建立起來的飽和與不飽和概念及其判斷方法,來分辨濃溶液與稀溶液,以及它們跟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區別,是很有說服力的,教師應很好利用這段教材,或講解或指導閱讀。在討論時一定要向學生指明,溶液的濃稀,是指一定量溶劑中溶質的相對含量不同而言,與溫度是否變化無關;飽和與不飽和是指溶質是否達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溫度和溶劑的量兩個條件的制約,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種存在狀態,與溶液的“濃”、“稀”無關。

  教學建議

  (1)邊實驗、邊分析、過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他們積極思維,逐步建立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師演示實驗并給出一些數據,引導學生分析,逐步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和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濃”“稀”跟溶液飽和與不飽和這兩組概念之間的關系和區別。

  難點:

  利用實驗和數據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溶液。為了對溶液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將溶液作以分類: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演示[實驗7-2]在10毫升水里分別加入食鹽和硝酸鉀固體,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師活動]  提問:在實驗演示過程中,溶液的溫度是否改變?水的量是否改變?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目的:為學生觀察實驗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緩慢加入氯化鈉和硝酸鉀固體,邊加入邊振蕩,直到試管里有剩余固體不再溶解為止。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并回答以上提出的問題。

  [結論]

  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教師活動]提問:在提到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時,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呢?

  [學生活動]學生動手做[實驗7-3]。[實驗7-4],并思考以上問題。

  [目的: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并總結該實驗。

  [教師活動]參與討論并答疑,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

  (1)只有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飽和”和“不飽和”才有意義。(2)

  (3)當溫度確定、溶劑量確定時,某溶液的飽和狀態表示溶質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為下一節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鋪墊。]

  [教師活動]說明:給定條件,溶液可分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質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習慣被分為濃溶液和稀溶液。

  2.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的關系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加入2克食鹽和0.1克熟石灰,振蕩、并觀察現象。

  <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及所列數據,試判斷正誤。

  [目的: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投影)提供數據:

  20℃時,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質的質量:

  硝酸銨:192克  碳酸鈣:0.0013克  食鹽:36克  氫氧化鈣:0.17克

  判斷:(1)在同一溫度下,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2)飽和溶液是濃溶液。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不過對于同一種溶質的溶液來說,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比不飽和溶液濃。

  [教師活動]指導閱讀教材第134頁:如何確定某溶液是飽和溶液?

  (四)總結、擴展

  (1)溶液:在一定條件下可分為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

  不給定條件可分為濃溶液、稀溶液。

  (2)擴展練習:試判斷:

  ①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②在一定溫度下,向硝酸鉀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如果溶液質量不變,則該溶液是飽和溶液。

  ③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中的溶質多。

  ④一定溫度下,溶質的質量不改變,則無法使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

  ⑤一定溫度下的氯化鈉飽和溶液,一定不能繼續溶解硝酸鉀。

  ⑥兩種不同溶質的飽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飽和溶液。

  探究活動

  1.在常溫下,向裝有20mL水的燒杯中加入5g氯化鈉,攪拌,等氯化鈉溶解后,再加5g,攪拌,觀察現象。然后再加入5mL水,攪拌,觀察現象。

  操作

  加入5g氯

  化鈉,攪拌

  再加5g氯

  化鈉,攪拌

  再加5mL

  水,攪拌

  現象

  結論

  2.用硝酸鉀代替氯化鈉進行上述實驗,每次加入5g。加了幾次后才使燒杯中硝酸鉀固體有剩余而不再繼續溶解?然后加熱燒杯,觀察剩余固體有什么變化。再加入5g硝酸鉀,攪拌,觀察現象。待溶液冷卻后,又有什么現象發生?

  操作

  現象

  結論

  加入5g硝酸鉀,攪拌  

  再加5g硝酸鉀,攪拌 

  …… 

  加熱 

  再加5g硝酸鉀,攪拌 

  冷卻 

  3.把制得的溶液裝入試劑瓶中,貼上標簽,留作以后實驗用。

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 篇4

  教學知識目標:

  ⑴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⑵了解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跟溶液的“濃”“稀”關系的不同

  科學素養目標:

  ⑴進一步學習實驗探究法,能初步體會實驗條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學會從實驗對比中得出結論

  重點:

  1、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的“濃”“稀”跟溶液飽和與不飽和兩組概念的關系和區別

  難點:

  對于濃溶液不一定是飽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飽和溶液的理解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溶液?

  2、澄清石灰水、稀鹽酸這兩種溶液中溶質分別是什么?

  二、新課引入

  日常生活的經驗可以告訴我們,糖、食鹽易溶解在水中,但是一杯水是否能夠無限制地溶解糖或食鹽呢?

  三、講授新課

  分組實驗7—3

  ⑴觀察現象:兩支試管中,氯化鈉和硝酸鉀都有剩余

  ⑵小結: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水中,氯化鈉和硝酸鉀并不能無限制地溶解

  ⑶總結歸納得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定義

  ⑷提問:判斷某溫度下、某溶液是否飽的方法是

  ⑸在講溶液“飽和”與“不飽和”時,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呢?

  實驗7—4

  ⑴學生觀察現象:溫度升高后,原來沒溶解的硝酸鉀又溶解了

  ⑵學生小結:升高溫度時,原來的飽和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

  實驗7—5

  ⑴學生觀察現象:加水后,原來沒溶解的氯化鈉又溶解了

  ⑵學生小結:加水后,原來的飽和溶液變為飽和溶液

  師總結:

  在升高溫度或增加溶劑量的情況下,原來飽和溶液變為飽和溶液,因此在講溶液飽和與不飽和時,一定要說明在“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中才有意義

  二、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

  討論:你有幾種辦法使飽和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

  小結:一般情況下,大多數物質的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之間存在如下關系

  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

  三、“飽和”、“不飽和”和“濃”“稀”的關系

  飽和溶液一定很濃嗎?不飽和溶液一定很稀嗎?

  分組實驗7—6

  觀察:各10ml水,分別放入2克氯化鈉和0.1克熟石灰,則溶液較濃的是:                  

  根據現象判斷:已經飽和的是

  總結:溶液“濃”“稀”與“飽和”“不飽和”的關系

  對不同溶質來說,一定溫度下,濃溶液不一定飽和,稀溶液不一定不飽和

  思考:在相同溫度下,同種溶質的溶液,飽和比不飽和溶液                  濃(稀)

  小結: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

  3、飽和溶液不一定是濃溶液,不飽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鞏固與練習

  1、某氯化鉀溶液在20℃時,不能繼續溶解氯化鉀,則該溶液為氯化鉀             溶液,向其中加入氯化鈉能繼續溶解,則該溶液為氯化鈉                    溶液。

  2、20℃時,100克水中溶解20克氯化鈉恰好飽和,則20℃時,100克水中                          (填“最多”或“至少”)溶解20克NaCl,或 20℃時,完全溶解20克NaCl                      (填“最多”或“至少”)需要100克水。

  3、一定溫度下,硝酸鉀的飽和溶液比不飽和溶液           (填“濃”或“稀”)

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不飽和這兩組概念的區別。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養學生在實驗基礎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2.利用實驗和數據的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實驗的分析研究,培養學生沿著“問題—實驗—分析—結論”的思路,以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的中心內容是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學生雖然對于一般物質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現象比較熟悉,但是對從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種種狀態卻很少思考。教材一開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無止境地溶解糖或食鹽這樣的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帶到要討論的問題中來。接著教材分別安排了兩組實驗[實驗7-2]、[實驗7-3]和[實驗7-4],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只要條件固定,物質是不會無限制地溶解在溶劑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為依據,通過教師的歸納和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起“飽和溶液的概念”。

  1.通過[實驗7-2],學生應該了解:(1)要判斷物質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須確定“一定溫度”和“一定量的溶劑”這兩個條件。(2)當這兩個條件不變時,物質溶解的確都各有其限度。學生有了這兩點認識之后,就能比較容易理解:當溶質溶解達到它的限度時(如果條件不變),溶液就處在一種特殊的狀態即飽和狀態。這時的溶液就是該狀態下此溶質的飽和溶液。

  如何教學生判斷是否達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繼續溶解而有固體剩余的時候”,這是利用可直接觀察到的宏觀現象作為判斷溶液飽和的一個依據。但是利用“有固體剩余”來判斷溶液已達飽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為前題,否則就沒有意義。

  [實驗7-3]和[實驗7-4]通過分析可以得到下列關系:對于大多數溶液來說:

  (1)說明當改變飽和溶液的任何一個條件時,飽和溶液的狀態都會被破壞,成為“不飽和溶液”。(2)從反面證明飽和溶液定義的敘述必須有兩個前提為條件,否則就沒有意義。(3)客觀上向學生介紹了使飽和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的兩種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溫度或增加溶劑。至于相反過程,即由不飽和溶液轉為飽和溶液,由于可能會引起物質的結晶析出,在本節暫不宜展開討論。

  2.為了消除學生把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混為一談,教材作了一段專門敘述。

  通過[實驗7-5],利用剛剛建立起來的飽和與不飽和概念及其判斷方法,來分辨濃溶液與稀溶液,以及它們跟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區別,是很有說服力的,教師應很好利用這段教材,或講解或指導閱讀。在討論時一定要向學生指明,溶液的濃稀,是指一定量溶劑中溶質的相對含量不同而言,與溫度是否變化無關;飽和與不飽和是指溶質是否達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溫度和溶劑的量兩個條件的制約,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種存在狀態,與溶液的“濃”、“稀”無關。

  教學建議

  (1)邊實驗、邊分析、過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他們積極思維,逐步建立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師演示實驗并給出一些數據,引導學生分析,逐步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和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濃”“稀”跟溶液飽和與不飽和這兩組概念之間的關系和區別。

  難點:

  利用實驗和數據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溶液。為了對溶液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將溶液作以分類: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演示[實驗7-2]在10毫升水里分別加入食鹽和硝酸鉀固體,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師活動]  提問:在實驗演示過程中,溶液的溫度是否改變?水的量是否改變?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目的:為學生觀察實驗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緩慢加入氯化鈉和硝酸鉀固體,邊加入邊振蕩,直到試管里有剩余固體不再溶解為止。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并回答以上提出的問題。

  [結論]

  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教師活動]提問:在提到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時,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呢?

  [學生活動]學生動手做[實驗7-3]。[實驗7-4],并思考以上問題。

  [目的: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并總結該實驗。

  [教師活動]參與討論并答疑,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

  (1)只有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飽和”和“不飽和”才有意義。(2)

  (3)當溫度確定、溶劑量確定時,某溶液的飽和狀態表示溶質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為下一節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鋪墊。]

  [教師活動]說明:給定條件,溶液可分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質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習慣被分為濃溶液和稀溶液。

  2.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的關系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加入2克食鹽和0.1克熟石灰,振蕩、并觀察現象。

  <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及所列數據,試判斷正誤。

  [目的: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投影)提供數據:

  20℃時,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質的質量:

  硝酸銨:192克  碳酸鈣:0.0013克  食鹽:36克  氫氧化鈣:0.17克

  判斷:(1)在同一溫度下,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2)飽和溶液是濃溶液。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不過對于同一種溶質的溶液來說,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比不飽和溶液濃。

  [教師活動]指導閱讀教材第134頁:如何確定某溶液是飽和溶液?

  (四)總結、擴展

  (1)溶液:在一定條件下可分為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

  不給定條件可分為濃溶液、稀溶液。

  (2)擴展練習:試判斷:

  ①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②在一定溫度下,向硝酸鉀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如果溶液質量不變,則該溶液是飽和溶液。

  ③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中的溶質多。

  ④一定溫度下,溶質的質量不改變,則無法使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

  ⑤一定溫度下的氯化鈉飽和溶液,一定不能繼續溶解硝酸鉀。

  ⑥兩種不同溶質的飽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飽和溶液。

  探究活動

  1.在常溫下,向裝有20mL水的燒杯中加入5g氯化鈉,攪拌,等氯化鈉溶解后,再加5g,攪拌,觀察現象。然后再加入5mL水,攪拌,觀察現象。

  操作

  加入5g氯

  化鈉,攪拌

  再加5g氯

  化鈉,攪拌

  再加5mL

  水,攪拌

  現象

  結論

  2.用硝酸鉀代替氯化鈉進行上述實驗,每次加入5g。加了幾次后才使燒杯中硝酸鉀固體有剩余而不再繼續溶解?然后加熱燒杯,觀察剩余固體有什么變化。再加入5g硝酸鉀,攪拌,觀察現象。待溶液冷卻后,又有什么現象發生?

  操作

  現象

  結論

  加入5g硝酸鉀,攪拌  

  再加5g硝酸鉀,攪拌 

  …… 

  加熱 

  再加5g硝酸鉀,攪拌 

  冷卻 

  3.把制得的溶液裝入試劑瓶中,貼上標簽,留作以后實驗用。

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不飽和這兩組概念的區別。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養學生在實驗基礎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2.利用實驗和數據的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實驗的分析研究,培養學生沿著“問題—實驗—分析—結論”的思路,以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的中心內容是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學生雖然對于一般物質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現象比較熟悉,但是對從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種種狀態卻很少思考。教材一開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無止境地溶解糖或食鹽這樣的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帶到要討論的問題中來。接著教材分別安排了兩組實驗[實驗7-2]、[實驗7-3]和[實驗7-4],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只要條件固定,物質是不會無限制地溶解在溶劑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為依據,通過教師的歸納和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起“飽和溶液的概念”。

  1.通過[實驗7-2],學生應該了解:(1)要判斷物質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須確定“一定溫度”和“一定量的溶劑”這兩個條件。(2)當這兩個條件不變時,物質溶解的確都各有其限度。學生有了這兩點認識之后,就能比較容易理解:當溶質溶解達到它的限度時(如果條件不變),溶液就處在一種特殊的狀態即飽和狀態。這時的溶液就是該狀態下此溶質的飽和溶液。

  如何教學生判斷是否達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繼續溶解而有固體剩余的時候”,這是利用可直接觀察到的宏觀現象作為判斷溶液飽和的一個依據。但是利用“有固體剩余”來判斷溶液已達飽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為前題,否則就沒有意義。

  [實驗7-3]和[實驗7-4]通過分析可以得到下列關系:對于大多數溶液來說:

  (1)說明當改變飽和溶液的任何一個條件時,飽和溶液的狀態都會被破壞,成為“不飽和溶液”。(2)從反面證明飽和溶液定義的敘述必須有兩個前提為條件,否則就沒有意義。(3)客觀上向學生介紹了使飽和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的兩種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溫度或增加溶劑。至于相反過程,即由不飽和溶液轉為飽和溶液,由于可能會引起物質的結晶析出,在本節暫不宜展開討論。

  2.為了消除學生把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混為一談,教材作了一段專門敘述。

  通過[實驗7-5],利用剛剛建立起來的飽和與不飽和概念及其判斷方法,來分辨濃溶液與稀溶液,以及它們跟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區別,是很有說服力的,教師應很好利用這段教材,或講解或指導閱讀。在討論時一定要向學生指明,溶液的濃稀,是指一定量溶劑中溶質的相對含量不同而言,與溫度是否變化無關;飽和與不飽和是指溶質是否達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溫度和溶劑的量兩個條件的制約,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種存在狀態,與溶液的“濃”、“稀”無關。

  教學建議

  (1)邊實驗、邊分析、過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他們積極思維,逐步建立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師演示實驗并給出一些數據,引導學生分析,逐步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和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濃”“稀”跟溶液飽和與不飽和這兩組概念之間的關系和區別。

  難點:

  利用實驗和數據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溶液。為了對溶液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將溶液作以分類: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演示[實驗7-2]在10毫升水里分別加入食鹽和硝酸鉀固體,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師活動]  提問:在實驗演示過程中,溶液的溫度是否改變?水的量是否改變?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目的:為學生觀察實驗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緩慢加入氯化鈉和硝酸鉀固體,邊加入邊振蕩,直到試管里有剩余固體不再溶解為止。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并回答以上提出的問題。

  [結論]

  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教師活動]提問:在提到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時,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呢?

  [學生活動]學生動手做[實驗7-3]。[實驗7-4],并思考以上問題。

  [目的: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并總結該實驗。

  [教師活動]參與討論并答疑,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

  (1)只有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飽和”和“不飽和”才有意義。(2)

  (3)當溫度確定、溶劑量確定時,某溶液的飽和狀態表示溶質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為下一節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鋪墊。]

  [教師活動]說明:給定條件,溶液可分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質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習慣被分為濃溶液和稀溶液。

  2.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的關系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加入2克食鹽和0.1克熟石灰,振蕩、并觀察現象。

  <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及所列數據,試判斷正誤。

  [目的: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投影)提供數據:

  20℃時,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質的質量:

  硝酸銨:192克  碳酸鈣:0.0013克  食鹽:36克  氫氧化鈣:0.17克

  判斷:(1)在同一溫度下,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2)飽和溶液是濃溶液。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不過對于同一種溶質的溶液來說,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比不飽和溶液濃。

  [教師活動]指導閱讀教材第134頁:如何確定某溶液是飽和溶液?

  (四)總結、擴展

  (1)溶液:在一定條件下可分為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

  不給定條件可分為濃溶液、稀溶液。

  (2)擴展練習:試判斷:

  ①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②在一定溫度下,向硝酸鉀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如果溶液質量不變,則該溶液是飽和溶液。

  ③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中的溶質多。

  ④一定溫度下,溶質的質量不改變,則無法使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

  ⑤一定溫度下的氯化鈉飽和溶液,一定不能繼續溶解硝酸鉀。

  ⑥兩種不同溶質的飽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飽和溶液。

  探究活動

  1.在常溫下,向裝有20mL水的燒杯中加入5g氯化鈉,攪拌,等氯化鈉溶解后,再加5g,攪拌,觀察現象。然后再加入5mL水,攪拌,觀察現象。

  操作

  加入5g氯

  化鈉,攪拌

  再加5g氯

  化鈉,攪拌

  再加5mL

  水,攪拌

  現象

  結論

  2.用硝酸鉀代替氯化鈉進行上述實驗,每次加入5g。加了幾次后才使燒杯中硝酸鉀固體有剩余而不再繼續溶解?然后加熱燒杯,觀察剩余固體有什么變化。再加入5g硝酸鉀,攪拌,觀察現象。待溶液冷卻后,又有什么現象發生?

  操作

  現象

  結論

  加入5g硝酸鉀,攪拌  

  再加5g硝酸鉀,攪拌 

  …… 

  加熱 

  再加5g硝酸鉀,攪拌 

  冷卻 

  3.把制得的溶液裝入試劑瓶中,貼上標簽,留作以后實驗用。

  [1]

  

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 篇7

  教學知識目標:

  ⑴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⑵了解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跟溶液的“濃”“稀”關系的不同

  科學素養目標:

  ⑴進一步學習實驗探究法,能初步體會實驗條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學會從實驗對比中得出結論

  重點:

  1、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的“濃”“稀”跟溶液飽和與不飽和兩組概念的關系和區別

  難點:

  對于濃溶液不一定是飽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飽和溶液的理解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溶液?

  2、澄清石灰水、稀鹽酸這兩種溶液中溶質分別是什么?

  二、新課引入

  日常生活的經驗可以告訴我們,糖、食鹽易溶解在水中,但是一杯水是否能夠無限制地溶解糖或食鹽呢?

  三、講授新課

  分組實驗7—3

  ⑴觀察現象:兩支試管中,氯化鈉和硝酸鉀都有剩余

  ⑵小結: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水中,氯化鈉和硝酸鉀并不能無限制地溶解

  ⑶總結歸納得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定義

  ⑷提問:判斷某溫度下、某溶液是否飽的方法是

  ⑸在講溶液“飽和”與“不飽和”時,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呢?

  實驗7—4

  ⑴學生觀察現象:溫度升高后,原來沒溶解的硝酸鉀又溶解了

  ⑵學生小結:升高溫度時,原來的飽和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

  實驗7—5

  ⑴學生觀察現象:加水后,原來沒溶解的氯化鈉又溶解了

  ⑵學生小結:加水后,原來的飽和溶液變為飽和溶液

  師總結:

  在升高溫度或增加溶劑量的情況下,原來飽和溶液變為飽和溶液,因此在講溶液飽和與不飽和時,一定要說明在“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中才有意義

  二、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

  討論:你有幾種辦法使飽和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

  小結:一般情況下,大多數物質的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之間存在如下關系

  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

  三、“飽和”、“不飽和”和“濃”“稀”的關系

  飽和溶液一定很濃嗎?不飽和溶液一定很稀嗎?

  分組實驗7—6

  觀察:各10ml水,分別放入2克氯化鈉和0.1克熟石灰,則溶液較濃的是:                  

  根據現象判斷:已經飽和的是

  總結:溶液“濃”“稀”與“飽和”“不飽和”的關系

  對不同溶質來說,一定溫度下,濃溶液不一定飽和,稀溶液不一定不飽和

  思考:在相同溫度下,同種溶質的溶液,飽和比不飽和溶液                  濃(稀)

  小結: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

  3、飽和溶液不一定是濃溶液,不飽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鞏固與練習

  1、某氯化鉀溶液在20℃時,不能繼續溶解氯化鉀,則該溶液為氯化鉀             溶液,向其中加入氯化鈉能繼續溶解,則該溶液為氯化鈉                    溶液。

  2、20℃時,100克水中溶解20克氯化鈉恰好飽和,則20℃時,100克水中                          (填“最多”或“至少”)溶解20克NaCl,或 20℃時,完全溶解20克NaCl                      (填“最多”或“至少”)需要100克水。

  3、一定溫度下,硝酸鉀的飽和溶液比不飽和溶液           (填“濃”或“稀”)

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不飽和這兩組概念的區別。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養學生在實驗基礎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2.利用實驗和數據的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實驗的分析研究,培養學生沿著“問題—實驗—分析—結論”的思路,以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的中心內容是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學生雖然對于一般物質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現象比較熟悉,但是對從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種種狀態卻很少思考。教材一開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無止境地溶解糖或食鹽這樣的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帶到要討論的問題中來。接著教材分別安排了兩組實驗[實驗7-2]、[實驗7-3]和[實驗7-4],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只要條件固定,物質是不會無限制地溶解在溶劑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為依據,通過教師的歸納和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起“飽和溶液的概念”。

  1.通過[實驗7-2],學生應該了解:(1)要判斷物質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須確定“一定溫度”和“一定量的溶劑”這兩個條件。(2)當這兩個條件不變時,物質溶解的確都各有其限度。學生有了這兩點認識之后,就能比較容易理解:當溶質溶解達到它的限度時(如果條件不變),溶液就處在一種特殊的狀態即飽和狀態。這時的溶液就是該狀態下此溶質的飽和溶液。

  如何教學生判斷是否達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繼續溶解而有固體剩余的時候”,這是利用可直接觀察到的宏觀現象作為判斷溶液飽和的一個依據。但是利用“有固體剩余”來判斷溶液已達飽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為前題,否則就沒有意義。

  [實驗7-3]和[實驗7-4]通過分析可以得到下列關系:對于大多數溶液來說:

  (1)說明當改變飽和溶液的任何一個條件時,飽和溶液的狀態都會被破壞,成為“不飽和溶液”。(2)從反面證明飽和溶液定義的敘述必須有兩個前提為條件,否則就沒有意義。(3)客觀上向學生介紹了使飽和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的兩種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溫度或增加溶劑。至于相反過程,即由不飽和溶液轉為飽和溶液,由于可能會引起物質的結晶析出,在本節暫不宜展開討論。

  2.為了消除學生把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混為一談,教材作了一段專門敘述。

  通過[實驗7-5],利用剛剛建立起來的飽和與不飽和概念及其判斷方法,來分辨濃溶液與稀溶液,以及它們跟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區別,是很有說服力的,教師應很好利用這段教材,或講解或指導閱讀。在討論時一定要向學生指明,溶液的濃稀,是指一定量溶劑中溶質的相對含量不同而言,與溫度是否變化無關;飽和與不飽和是指溶質是否達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溫度和溶劑的量兩個條件的制約,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種存在狀態,與溶液的“濃”、“稀”無關。

  教學建議

  (1)邊實驗、邊分析、過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他們積極思維,逐步建立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師演示實驗并給出一些數據,引導學生分析,逐步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和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濃”“稀”跟溶液飽和與不飽和這兩組概念之間的關系和區別。

  難點:

  利用實驗和數據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溶液。為了對溶液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將溶液作以分類: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演示[實驗7-2]在10毫升水里分別加入食鹽和硝酸鉀固體,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師活動]  提問:在實驗演示過程中,溶液的溫度是否改變?水的量是否改變?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目的:為學生觀察實驗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緩慢加入氯化鈉和硝酸鉀固體,邊加入邊振蕩,直到試管里有剩余固體不再溶解為止。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并回答以上提出的問題。

  [結論]

  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教師活動]提問:在提到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時,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呢?

  [學生活動]學生動手做[實驗7-3]。[實驗7-4],并思考以上問題。

  [目的: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并總結該實驗。

  [教師活動]參與討論并答疑,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

  (1)只有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飽和”和“不飽和”才有意義。(2)

  (3)當溫度確定、溶劑量確定時,某溶液的飽和狀態表示溶質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為下一節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鋪墊。]

  [教師活動]說明:給定條件,溶液可分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質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習慣被分為濃溶液和稀溶液。

  2.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的關系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加入2克食鹽和0.1克熟石灰,振蕩、并觀察現象。

  <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及所列數據,試判斷正誤。

  [目的: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投影)提供數據:

  20℃時,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質的質量:

  硝酸銨:192克  碳酸鈣:0.0013克  食鹽:36克  氫氧化鈣:0.17克

  判斷:(1)在同一溫度下,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2)飽和溶液是濃溶液。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不過對于同一種溶質的溶液來說,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比不飽和溶液濃。

  [教師活動]指導閱讀教材第134頁:如何確定某溶液是飽和溶液?

  (四)總結、擴展

  (1)溶液:在一定條件下可分為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

  不給定條件可分為濃溶液、稀溶液。

  (2)擴展練習:試判斷:

  ①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②在一定溫度下,向硝酸鉀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如果溶液質量不變,則該溶液是飽和溶液。

  ③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中的溶質多。

  ④一定溫度下,溶質的質量不改變,則無法使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

  ⑤一定溫度下的氯化鈉飽和溶液,一定不能繼續溶解硝酸鉀。

  ⑥兩種不同溶質的飽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飽和溶液。

  探究活動

  1.在常溫下,向裝有20mL水的燒杯中加入5g氯化鈉,攪拌,等氯化鈉溶解后,再加5g,攪拌,觀察現象。然后再加入5mL水,攪拌,觀察現象。

  操作

  加入5g氯

  化鈉,攪拌

  再加5g氯

  化鈉,攪拌

  再加5mL

  水,攪拌

  現象

  結論

  2.用硝酸鉀代替氯化鈉進行上述實驗,每次加入5g。加了幾次后才使燒杯中硝酸鉀固體有剩余而不再繼續溶解?然后加熱燒杯,觀察剩余固體有什么變化。再加入5g硝酸鉀,攪拌,觀察現象。待溶液冷卻后,又有什么現象發生?

  操作

  現象

  結論

  加入5g硝酸鉀,攪拌  

  再加5g硝酸鉀,攪拌 

  …… 

  加熱 

  再加5g硝酸鉀,攪拌 

  冷卻 

  3.把制得的溶液裝入試劑瓶中,貼上標簽,留作以后實驗用。

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不飽和這兩組概念的區別。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養學生在實驗基礎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2.利用實驗和數據的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實驗的分析研究,培養學生沿著“問題—實驗—分析—結論”的思路,以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的中心內容是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學生雖然對于一般物質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現象比較熟悉,但是對從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種種狀態卻很少思考。教材一開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無止境地溶解糖或食鹽這樣的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帶到要討論的問題中來。接著教材分別安排了兩組實驗[實驗7-2]、[實驗7-3]和[實驗7-4],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只要條件固定,物質是不會無限制地溶解在溶劑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為依據,通過教師的歸納和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起“飽和溶液的概念”。

  1.通過[實驗7-2],學生應該了解:(1)要判斷物質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須確定“一定溫度”和“一定量的溶劑”這兩個條件。(2)當這兩個條件不變時,物質溶解的確都各有其限度。學生有了這兩點認識之后,就能比較容易理解:當溶質溶解達到它的限度時(如果條件不變),溶液就處在一種特殊的狀態即飽和狀態。這時的溶液就是該狀態下此溶質的飽和溶液。

  如何教學生判斷是否達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繼續溶解而有固體剩余的時候”,這是利用可直接觀察到的宏觀現象作為判斷溶液飽和的一個依據。但是利用“有固體剩余”來判斷溶液已達飽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為前題,否則就沒有意義。

  [實驗7-3]和[實驗7-4]通過分析可以得到下列關系:對于大多數溶液來說:

  (1)說明當改變飽和溶液的任何一個條件時,飽和溶液的狀態都會被破壞,成為“不飽和溶液”。(2)從反面證明飽和溶液定義的敘述必須有兩個前提為條件,否則就沒有意義。(3)客觀上向學生介紹了使飽和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的兩種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溫度或增加溶劑。至于相反過程,即由不飽和溶液轉為飽和溶液,由于可能會引起物質的結晶析出,在本節暫不宜展開討論。

  2.為了消除學生把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混為一談,教材作了一段專門敘述。

  通過[實驗7-5],利用剛剛建立起來的飽和與不飽和概念及其判斷方法,來分辨濃溶液與稀溶液,以及它們跟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區別,是很有說服力的,教師應很好利用這段教材,或講解或指導閱讀。在討論時一定要向學生指明,溶液的濃稀,是指一定量溶劑中溶質的相對含量不同而言,與溫度是否變化無關;飽和與不飽和是指溶質是否達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溫度和溶劑的量兩個條件的制約,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種存在狀態,與溶液的“濃”、“稀”無關。

  教學建議

  (1)邊實驗、邊分析、過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他們積極思維,逐步建立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師演示實驗并給出一些數據,引導學生分析,逐步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和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濃”“稀”跟溶液飽和與不飽和這兩組概念之間的關系和區別。

  難點:

  利用實驗和數據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溶液。為了對溶液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將溶液作以分類: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演示[實驗7-2]在10毫升水里分別加入食鹽和硝酸鉀固體,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師活動]  提問:在實驗演示過程中,溶液的溫度是否改變?水的量是否改變?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目的:為學生觀察實驗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緩慢加入氯化鈉和硝酸鉀固體,邊加入邊振蕩,直到試管里有剩余固體不再溶解為止。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并回答以上提出的問題。

  [結論]

  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教師活動]提問:在提到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時,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呢?

  [學生活動]學生動手做[實驗7-3]。[實驗7-4],并思考以上問題。

  [目的: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并總結該實驗。

  [教師活動]參與討論并答疑,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

  (1)只有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飽和”和“不飽和”才有意義。(2)

  (3)當溫度確定、溶劑量確定時,某溶液的飽和狀態表示溶質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為下一節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鋪墊。]

  [教師活動]說明:給定條件,溶液可分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質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習慣被分為濃溶液和稀溶液。

  2.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的關系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加入2克食鹽和0.1克熟石灰,振蕩、并觀察現象。

  <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及所列數據,試判斷正誤。

  [目的: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投影)提供數據:

  20℃時,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質的質量:

  硝酸銨:192克  碳酸鈣:0.0013克  食鹽:36克  氫氧化鈣:0.17克

  判斷:(1)在同一溫度下,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2)飽和溶液是濃溶液。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不過對于同一種溶質的溶液來說,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比不飽和溶液濃。

  [教師活動]指導閱讀教材第134頁:如何確定某溶液是飽和溶液?

  (四)總結、擴展

  (1)溶液:在一定條件下可分為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

  不給定條件可分為濃溶液、稀溶液。

  (2)擴展練習:試判斷:

  ①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②在一定溫度下,向硝酸鉀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如果溶液質量不變,則該溶液是飽和溶液。

  ③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中的溶質多。

  ④一定溫度下,溶質的質量不改變,則無法使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

  ⑤一定溫度下的氯化鈉飽和溶液,一定不能繼續溶解硝酸鉀。

  ⑥兩種不同溶質的飽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飽和溶液。

  探究活動

  1.在常溫下,向裝有20mL水的燒杯中加入5g氯化鈉,攪拌,等氯化鈉溶解后,再加5g,攪拌,觀察現象。然后再加入5mL水,攪拌,觀察現象。

  操作

  加入5g氯

  化鈉,攪拌

  再加5g氯

  化鈉,攪拌

  再加5mL

  水,攪拌

  現象

  結論

  2.用硝酸鉀代替氯化鈉進行上述實驗,每次加入5g。加了幾次后才使燒杯中硝酸鉀固體有剩余而不再繼續溶解?然后加熱燒杯,觀察剩余固體有什么變化。再加入5g硝酸鉀,攪拌,觀察現象。待溶液冷卻后,又有什么現象發生?

  操作

  現象

  結論

  加入5g硝酸鉀,攪拌  

  再加5g硝酸鉀,攪拌 

  …… 

  加熱 

  再加5g硝酸鉀,攪拌 

  冷卻 

  3.把制得的溶液裝入試劑瓶中,貼上標簽,留作以后實驗用。

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不飽和這兩組概念的區別。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養學生在實驗基礎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2.利用實驗和數據的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實驗的分析研究,培養學生沿著“問題—實驗—分析—結論”的思路,以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的中心內容是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學生雖然對于一般物質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現象比較熟悉,但是對從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種種狀態卻很少思考。教材一開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無止境地溶解糖或食鹽這樣的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帶到要討論的問題中來。接著教材分別安排了兩組實驗[實驗7-2]、[實驗7-3]和[實驗7-4],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只要條件固定,物質是不會無限制地溶解在溶劑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為依據,通過教師的歸納和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起“飽和溶液的概念”。

  1.通過[實驗7-2],學生應該了解:(1)要判斷物質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須確定“一定溫度”和“一定量的溶劑”這兩個條件。(2)當這兩個條件不變時,物質溶解的確都各有其限度。學生有了這兩點認識之后,就能比較容易理解:當溶質溶解達到它的限度時(如果條件不變),溶液就處在一種特殊的狀態即飽和狀態。這時的溶液就是該狀態下此溶質的飽和溶液。

  如何教學生判斷是否達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繼續溶解而有固體剩余的時候”,這是利用可直接觀察到的宏觀現象作為判斷溶液飽和的一個依據。但是利用“有固體剩余”來判斷溶液已達飽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為前題,否則就沒有意義。

  [實驗7-3]和[實驗7-4]通過分析可以得到下列關系:對于大多數溶液來說:

  (1)說明當改變飽和溶液的任何一個條件時,飽和溶液的狀態都會被破壞,成為“不飽和溶液”。(2)從反面證明飽和溶液定義的敘述必須有兩個前提為條件,否則就沒有意義。(3)客觀上向學生介紹了使飽和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的兩種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溫度或增加溶劑。至于相反過程,即由不飽和溶液轉為飽和溶液,由于可能會引起物質的結晶析出,在本節暫不宜展開討論。

  2.為了消除學生把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混為一談,教材作了一段專門敘述。

  通過[實驗7-5],利用剛剛建立起來的飽和與不飽和概念及其判斷方法,來分辨濃溶液與稀溶液,以及它們跟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區別,是很有說服力的,教師應很好利用這段教材,或講解或指導閱讀。在討論時一定要向學生指明,溶液的濃稀,是指一定量溶劑中溶質的相對含量不同而言,與溫度是否變化無關;飽和與不飽和是指溶質是否達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溫度和溶劑的量兩個條件的制約,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種存在狀態,與溶液的“濃”、“稀”無關。

  教學建議

  (1)邊實驗、邊分析、過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他們積極思維,逐步建立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師演示實驗并給出一些數據,引導學生分析,逐步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和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濃”“稀”跟溶液飽和與不飽和這兩組概念之間的關系和區別。

  難點:

  利用實驗和數據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溶液。為了對溶液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將溶液作以分類: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演示[實驗7-2]在10毫升水里分別加入食鹽和硝酸鉀固體,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師活動]  提問:在實驗演示過程中,溶液的溫度是否改變?水的量是否改變?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目的:為學生觀察實驗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緩慢加入氯化鈉和硝酸鉀固體,邊加入邊振蕩,直到試管里有剩余固體不再溶解為止。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并回答以上提出的問題。

  [結論]

  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教師活動]提問:在提到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時,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呢?

  [學生活動]學生動手做[實驗7-3]。[實驗7-4],并思考以上問題。

  [目的: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并總結該實驗。

  [教師活動]參與討論并答疑,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

  (1)只有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飽和”和“不飽和”才有意義。(2)

  (3)當溫度確定、溶劑量確定時,某溶液的飽和狀態表示溶質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為下一節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鋪墊。]

  [教師活動]說明:給定條件,溶液可分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質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習慣被分為濃溶液和稀溶液。

  2.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的關系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加入2克食鹽和0.1克熟石灰,振蕩、并觀察現象。

  <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及所列數據,試判斷正誤。

  [目的: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投影)提供數據:

  20℃時,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質的質量:

  硝酸銨:192克  碳酸鈣:0.0013克  食鹽:36克  氫氧化鈣:0.17克

  判斷:(1)在同一溫度下,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2)飽和溶液是濃溶液。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不過對于同一種溶質的溶液來說,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比不飽和溶液濃。

  [教師活動]指導閱讀教材第134頁:如何確定某溶液是飽和溶液?

  (四)總結、擴展

  (1)溶液:在一定條件下可分為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

  不給定條件可分為濃溶液、稀溶液。

  (2)擴展練習:試判斷:

  ①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②在一定溫度下,向硝酸鉀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如果溶液質量不變,則該溶液是飽和溶液。

  ③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中的溶質多。

  ④一定溫度下,溶質的質量不改變,則無法使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

  ⑤一定溫度下的氯化鈉飽和溶液,一定不能繼續溶解硝酸鉀。

  ⑥兩種不同溶質的飽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飽和溶液。

  探究活動

  1.在常溫下,向裝有20mL水的燒杯中加入5g氯化鈉,攪拌,等氯化鈉溶解后,再加5g,攪拌,觀察現象。然后再加入5mL水,攪拌,觀察現象。

  操作

  加入5g氯

  化鈉,攪拌

  再加5g氯

  化鈉,攪拌

  再加5mL

  水,攪拌

  現象

  結論

  2.用硝酸鉀代替氯化鈉進行上述實驗,每次加入5g。加了幾次后才使燒杯中硝酸鉀固體有剩余而不再繼續溶解?然后加熱燒杯,觀察剩余固體有什么變化。再加入5g硝酸鉀,攪拌,觀察現象。待溶液冷卻后,又有什么現象發生?

  操作

  現象

  結論

  加入5g硝酸鉀,攪拌  

  再加5g硝酸鉀,攪拌 

  …… 

  加熱 

  再加5g硝酸鉀,攪拌 

  冷卻 

  3.把制得的溶液裝入試劑瓶中,貼上標簽,留作以后實驗用。

  [1]

  

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精選10篇) 相關內容:
  • 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不飽和這兩組概念的區別。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養學生在實驗基礎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 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

    教學知識目標:⑴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⑵了解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跟溶液的“濃”“稀”關系的不同科學素養目標:⑴進一步學習實驗探究法,能初步體會實驗條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學會從實驗對比中得出結論重點:1、建立飽和溶液...

  • 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不飽和這兩組概念的區別。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養學生在實驗基礎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 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不飽和這兩組概念的區別。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養學生在實驗基礎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 第九單元《溶液》知識點歸納(精選2篇)

    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的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穩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無色,如cuso4為藍色 feso4為淺綠色 fe2(so4)3為黃色b、...

  • 7.1 溶液(精選14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了解、溶質、溶劑的基本概念;了解在工農業生產中的一般應用。能力目標:通過演示實驗的對比,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實驗的能力;能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實例,并整理歸納在組成和性質上的特點;通過對形成過程的學習,...

  • 7.1 溶液(通用15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了解、溶質、溶劑的基本概念;了解在工農業生產中的一般應用。能力目標:通過演示實驗的對比,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實驗的能力;能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實例,并整理歸納在組成和性質上的特點;通過對形成過程的學習,...

  • 第一冊 溶液(精選4篇)

    單位中學教者楊1學科化學課型新授課課題§7—1溶液教 學目 標知識與能力:1、了解溶液的概念,認識溶液的基本特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利用比較的方法去認識事物的能力2、了解溶質、溶劑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在生產和生活中的一般應用,...

  • 基本概念和原理五:溶液

    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通過復習,使學生形成知識體系。2.加深對溶液、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溶解度以及溶質的質量分數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目標:提高學生分析、綜合、分類、對比、抽象、概括能力。...

  • 第九單元《溶液》知識點歸納

    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的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穩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無色,如cuso4為藍色 feso4為淺綠色 fe2(so4)3為黃色b、...

  • 第九單元  溶液 教案(新人教版)

    第九單元 課題一 溶液的形成教學目的:知識和技能1、認識溶解現象,知道溶液、溶劑、溶質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劑,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見的溶劑。2、知道一些常見的乳化現象。3、探究幾種物質在水中溶解時溶液的溫度變化。...

  • 第九單元  溶液(人教九下)

    第九單元 溶液課題1 溶液的形成(第一課時)教學目標認識溶解現象,知道溶液、溶劑、溶質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見的乳化現象。知道溶液是一類重要的物質,在生產和生活中有重要應用。...

  • 第二節 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

    第二節 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1課時)一.知識教學點 1.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稀濃和溶液的飽和、不飽和這兩組概念的區別二.重、難、疑點和解決辦法 1.重點:(1)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

  • 7.1  溶液

    第一節 溶液(1課時)一.知識教學點 1.溶液、溶質、溶劑的基本概念 2.溶液在工農業生產中的一般應用二.重、難、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1)培養學生利用比較的方法去認識事物的能力。...

  • 溶液的有關計算

    考點說明1. 掌握溶液質量、體積、密度、溶質質量分數之間的計算;2. 掌握溶液的稀釋與濃縮,相同溶質的不同溶液相混合等過程中的計算。知識整理計算類型依 據內 容計 算 式1.基本計算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概念m水、m質、m液及ω互換ω=(m質...

  • 九年級化學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国产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 | 国产精品一区91 | 99热久久精里都是精品6 | 国产丝袜av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欧美 | 亚洲国产精品激情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aⅴ无码 991本久久精品久久久久 | 精品亚洲AⅤ无码午夜在线网站 | 亚洲国产视频精品 | 亚洲高清毛片一区二区 | 精品91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yw851.c免费观看网站 | 美女高潮无套内谢视频免费 | 无套内谢孕妇毛片免费看看 | 午夜免费学生在线观看av | 国产一级一片射内视频 | 黄色aaa级片 | a篇片在线观看网址 |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免费久久 | 亚洲一二三区免费视频 | 欧美在线公开视频 | 久久久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 色爱综合 | 中国毛片直接看 | 中文字幕一级毛片视频 | 人妻中文无码久热丝袜 | 91久久久免费一区二区 | 色悠悠久久综合 | 久久ri资源网 | aⅴ视频在线免播放观看 | 一本到亚洲网 | 5x社区sq未满十八视频在线 |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精华液 | 欧美日韩亚洲在线观看 | 欧美成性色 | 8888四色奇米在线观看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国产乱妇乱子在线播放视频 | 99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免费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蜜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