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亞非拉的奮起:
師: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印度殖民地人民為了爭取民族獨立,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英國無力應付,只好打算讓印度獨立。但是,印度獨立運動的兩大主要政黨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對印度獨立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國大黨領導人甘地和尼赫魯堅持印度的統一和獨立,穆斯林聯盟主席真納則堅決要求建立單獨的伊斯蘭國家──巴基斯坦國。同時,印度國內的宗教沖突和民族沖突不斷加劇。1947年,英國駐印度的新總督蒙巴頓上任。蒙巴頓的任務就是如何結束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蒙巴頓到印度后,針對印度的現實情況,放棄了原先的建立印度聯邦的方案,在6月3日向英國議會提出了《印巴分治方案》(史稱《蒙巴頓方案》),一個月后,英國議會通過了這個方案。方案的主要內容是:(一)印度分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印度斯坦國家和巴基斯坦國家,兩國都獲得自治領地位;(二)巴基斯坦由東西兩部分組成,西巴基斯坦包括西旁遮普、信德、西北邊境省和俾路支省,東巴包括孟加拉和阿薩姆的一部分。印度聯邦則由原英屬殖民地其余行省組成;(三)在印巴分治前,先解決旁遮普和孟加拉兩省的劃界問題,但兩省是否一分為二由兩省立法議會投票決定;(四)印度制憲議會也一分為二,歸屬各自國家;(五)授予土邦自由選擇加入兩個自治領中任何一個的權利,如果不愿加入,可以保持與英國的原有關系,但不享有建立自治領的權利。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接受了這一方案。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誕生。由于按照宗教原則劃分,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過程中,數以百萬計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離開故土,投奔各自宗教相同的國家。同時,也在克什米爾土邦等一系列問題上留下了很多后遺癥,克什米爾的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但克什米爾土邦王公信奉印度教,克什米爾歸入印度后,當地的穆斯林一直不滿意,對南亞次大陸的安寧造成了很大的影響。1948年1月30日,一向主張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團結一致的圣雄甘地也因此被一名狂熱的印度教徒刺殺身亡。印度獨立后,尼赫魯出任第一任總理。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宣告成立,但仍留在英聯邦內。真納出任巴基斯坦自治領第一任總督和制憲議會主席。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頒布了第一部憲法,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印度與巴基斯坦成為兩個獨立的國家。但是,1971年12月3日,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在聯合國干預下,12月7日雙方停火,東巴基斯坦獨立,成為現在的孟加拉共和國。
師:雖然印巴分別獨立,但是在克什米爾歸屬問題上,雙方爭執不下,幾度用戰爭來解決。在印巴分治過程中,克什米爾土邦的歸屬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克什米爾位于印巴之間,面積21萬余平方千米,人口約500萬,其中近80%為穆斯林,20%為印度教徒。1947年10月,印度利用信奉印度教的王公控制的克什米爾議會,宣布克什米爾歸屬印度,此舉引起當地穆斯林和巴基斯坦人民的強烈反對。在印度軍隊進入克什米爾后,巴基斯坦也出兵克什米爾,由此爆發第一次印巴戰爭。經聯合國調解,雙方于1949年1月停火,7月劃定軍事分界線,印度占有克什米爾的3/5地區和400萬人口,巴基斯坦占有2/5地區和100萬人口。然而,這一協議并沒有解決雙方的爭端,而是為以后的沖突埋下了種子。1965年8月,印巴兩國在克什米爾再次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雙方軍隊先后越過軍事分界線,展開激戰。戰爭持續到9月下旬,但任何一方都未取得明顯勝利。9月23日,雙方宣布停火。次年1月,在蘇聯斡旋下,印度和巴基斯坦簽署《塔什干宣言》,同意將各自軍隊撤回戰前陣地,并重申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第二次印巴戰爭后,巴基斯坦內部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兩個地理上被印度分隔的區域間的矛盾開始凸現。1971年3月,東巴局勢動蕩,駐軍嘩變,宣布成立孟加拉國臨時政府。為了阻止東巴獨立,巴基斯坦當局調動軍隊進入東巴,鎮壓獨立運動。支持孟加拉國臨時政府的印度利用巴基斯坦內部矛盾激化的時機,于11月21日出兵東巴,隨后又于12月3日越過克什米爾停火線,向西巴進攻。這樣,原來的巴基斯坦內戰演變為第三次印巴戰爭。兩翼受敵的巴基斯坦在戰爭中處于不利境地,印度則得到蘇聯的全力支持,因此戰爭形勢明顯有利于印度。12月16日,印軍攻占東巴首府達卡,次日,雙方停火。這次戰爭的結果是肢解、削弱了巴基斯坦,改變了南亞的政治版圖,東巴成為獨立的孟加拉國。但印巴之間的矛盾并未解決,克什米爾的歸屬仍是不時誘發地區沖突的懸案。印巴矛盾與沖突,成為南亞地區和平的最大障礙。當然,在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主題后,印巴緩和逐漸成為主流,雖然最終和解為期尚遠,但畢竟雙方的關系開始趨于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