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2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東歐巨變的三個階段及其實質;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八·一九”事件;“獨聯體”的成立和蘇聯解體。
2.能力方面:通過對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教學,引導學生分析其變化的原因,提高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3.態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對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過程的教學,使學生認識:上述事實雖然使社會主義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的失敗。
(2)通過對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要對帝國主義敵對勢力的“和平演變”戰略保持高度警惕。
4.學法指導方面:
(1)通過引導學生比較波蘭、民主德國劇變的過程,找出兩國在變化中的共同點,讓學生學會運用比較法來學習歷史。
(2)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和分析錢其琛的談話,幫助學生掌握處理歷史材料的方法。
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分析:蘇聯的解體是重點。蘇聯解體,使以美蘇對峙為特征的兩極格局中的蘇聯一極垮臺,這標志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支配了國際關系長達40多年的兩極格局最終結束。此后,世界加速了多極化的發展趨勢。這部分內容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學生把握全章教材的重要關鍵。
難點分析: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原因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這就要運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分析方法,在諸多因素中找出決定性因素。另外,學習了這部分內容,可以引出相應的歷史教訓。
課堂教學設計
師:第五章第三節“美蘇爭霸”提到,20世紀70年代時,蘇聯在軍備競賽和對外擴張方面咄咄逼人。但實際上,蘇聯的軍事大國地位缺乏相應經濟力量的支撐,是不穩固的。1981年,里根擔任美國總統后,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逼著蘇聯進行核軍備競爭,企圖以此來拖垮蘇聯經濟。到80年代中后期,蘇聯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遇到了重重困難。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發生劇變,蘇聯走向解體,世界的兩極格局崩潰。
一、東歐劇變
1.東歐劇變的發生和實質
師:從1989年起,東歐局勢發生了激烈的動蕩。下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考慮這樣一個問題:波蘭和民主德國在劇變的過程中有哪些共同特點?
生:(閱讀教材有關波蘭和民主德國劇變過程的小字內容,進行思考并作答)
師:不僅波蘭和民主德國在劇變的過程中像剛才同學們說的那樣經歷了三個階段,而且東歐其他國家也同樣經歷了這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執政的和工人黨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出現了反對派;第二階段是執政黨被迫妥協退讓,實行政治多元化,反對派勢力不斷擴大;第三個階段是反對派向執政黨奪權,實現政權更迭。伴隨著和工人黨喪失執政地位,東歐各國的社會制度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政治方面實行議會民主制和多黨制,在經濟方面實行私有化基礎上的市場經濟。劇變后的各國,已背離了社會主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