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2
師:東歐各國劇變的實質是什么?
生:(思考并作答。然后教師再次強調)
師:東歐劇變的實質是指東歐各國的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那么,人們不禁要問,這使得舉世震驚的一連串“多米諾骨牌”式的東歐劇變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思考)
師:請同學們看一段資料(打出錢其琛談話的投影片。具體內容見后面的附錄)討論一下,錢其琛把東歐劇變的原因分為幾個方面?分別是什么?
2.東歐劇變的原因
生:(進行討論。此時,教師可提示學生從內、外兩方面去考慮)
東歐發生劇變的原因從內部來講,既有經濟、政治的原因,也有歷史、文化的影響;既有內部的原因,也有政治反對派的作用。從外部環境來看,西方國家對東歐實施“和平演變”戰略,進行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滲透,蘇聯外交理論、對外政策的變化也起了相應的作用。因此,東歐動蕩是這些國家內部與國際背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教材上把東歐劇變的原因做了更加細致的分析。請同學們看書,書上總結東歐劇變的第一個原因是什么?
生:(看書回答)
師:第一是歷史原因。東歐各國在二次大戰期間,完全處于法西斯國家軍隊及其傀儡政權的控制之下,多數國家的(工人黨)的力量還不夠強大,像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是在蘇軍的幫助下獲得解放的。因此,這些國家的執政后,其政治、經濟、外交,甚至領導人的任命和更替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蘇聯,東歐各國實際上沒有取得獨立自主的權利。1949年初,蘇聯與東歐其他國家建立了“經互會”,在這個組織中也存在著某些不符合平等互利原則的現象。如果說在東西方冷戰的背景和國內外階級較量十分尖銳復雜的情況下,維護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和人民政權是東歐國家的第一任務,那么這種強調政治上、經濟上的一致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各國國情和經濟利益的做法還是能夠被接受的,但是,隨著和平建設事業的不斷發展,這種一致性的弊端越來越突出,因此,各社會主義國家相繼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
師:東歐劇變的第二條原因是什么?
生:(看書回答)
師:第二是內部原因。大多數東歐國家解放后在經濟上照搬蘇聯的模式和管理體制,實行高積累、高投資,追求高速度,造成農、輕、重比例失調,經濟出現嚴重困難。后來各國雖然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自70年代后期以來,這些國家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矛盾日益加深,是東歐劇變最深刻的社會根源。
師:東歐劇變的第三條原因是什么?
生:(看書回答)
師:第三是蘇聯因素。戈爾巴喬夫建設“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綱領和對外政策“新思維”,推動了東歐各國黨的改組、分裂和蛻變。(關于這方面的情況,下面講蘇聯解體時再進行分析)
師:東歐劇變的第四條原因是什么?
生:(看書回答)
師:第四是西方因素。西方國家以貸款、貿易、科技等各種手段誘壓東歐國家,促使它們向西方靠攏,向資本主義“和平演變”。按照尼克松的解釋,“和平演變”戰略的一個基本思路是“尋找一種辦法越過、潛入和繞過鐵幕”,在兩種制度之間進行一場“和平競賽”,“這種競賽將會促進他們的制度發生和平演變”,以使“共產主義從內部解體”。從以往的實踐來看,和平演變大致有以下幾條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