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復習資料人教版
第二單元復習資料
重點知識對比表:
一、1919——1929年 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代”
基本特征:美國取代歐洲掌握世界經濟霸權,形成相對穩定的世界政治格局
主要史實:①西歐經濟衰落,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日本稱雄東亞
②帝國主義召開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形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巴黎和會
時 間
1919年1月。
地 點
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
內 容
對戰后的世界做出安排。(故巴黎和會又稱“分贓會議”)
操縱者
三巨頭:美(威爾遜)、英(勞合·喬治)、法(克里孟梭)
《凡爾賽和約》內容
內容:
(1)領土:由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
(2)軍事: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
(3)政治:德國承認并尊重奧地利的獨立
(4)賠款:由協約國設立“賠款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
(5)殖民地: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凡爾賽體系的建立
構成:《凡爾賽和約》連同協約國同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和土耳其簽定的和約,構成“凡爾賽體系”。
影響: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華盛頓會議
時 間
1921—1922年。
與會國
美、英、日、中、法、意等九國。
《九國公約》內 容
(1)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的完整。
(2)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
(3)其實質“又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影 響
華盛頓會議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
1929—1939年,國家干預經濟時代
基本特征:資本主義陷入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之中,各國資產階級紛紛尋找出路以渡過經濟危機。
主要史實:①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經濟危機,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開創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②德、日建立法西斯專政,世界處于法西斯侵略和戰爭威脅之中
美國
的羅
斯福
新政
背 景
嚴重的經濟危機,1933年初羅斯福就任美國第32任總統。
目 的
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
中心措施
加強對工業的調整,頒布了《國家工業復興法》
評 價
本質特點: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性質,但改變了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模式,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成效(影響):(1)美國經濟緩慢地恢復過來;(2)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3)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
(4)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與管理得到加強;
(5)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
德國
法西
斯力量的猖獗
希特勒上臺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逐漸集總統和總理大權于一身,稱為國家元首。
希特勒建立法西斯恐怖獨裁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