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復習資料人教版
8.影響: 華盛頓體系建立
華盛頓體系的確立:帝國主義國家通過華盛頓會議簽訂了一系列的條約,這些條約構成了華盛頓體系。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
9、一戰后的國際新格局: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構成了一戰后的國際新格局。
4、如何認識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可能持久?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戰后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結果。由于戰勝國對戰敗國的掠奪,加劇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由于分贓不均,戰勝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也進一步加;此外,戰勝國對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奪,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與殖民者之間的矛盾。因此,這一體系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它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
第4課 經濟大危機
資本主義相對穩定時期
(1924~1929年)
一、經濟大危機及羅斯福新政
1、危機的爆發:1929年,一次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在美國爆發,然后迅速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1.原因:
①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
②資本主義生產能力的快速增長與人民購買能力的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
2.爆發: 從美國開始
3.時間: 1929至1933年
4.特點 • 波及范圍特別廣 • 持續時間特別長 • 破壞性特別大
5.影響 • 經濟蕭條,工人失業,人民生活嚴重惡化,社會生產遭嚴重破壞.
• 經濟危機引起嚴重的政治危機,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蕩.
三.羅斯福新政(1933年)
1.目的: 消除經濟危機
2.手段特點: 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措施1.整頓銀行 2.調整農業 3.調整工業(中心) 4.舉辦公共工程
影響:使美國經濟緩慢恢復過來,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能力與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
局限性:并未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羅斯福新政“新”: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控制與調節
¤羅斯福新政與列寧新經濟政策的比較?
相同點:都對生產關系進行了調整,使之適應生產力的水平,促進了生產的發展;都是成功的探索,為本國和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借鑒。
① 都面臨內憂外患的局勢,在經濟出現危機的情況下推行的。② 都緩解了危機,為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鞏固了統治。③ 都注意利用不同經濟制度的長處。④ 在農業政策上,兩者都主張國家對農業生產和分配進行干預或調節,以調動積極性,促進農業恢復和發展,從而鞏固政權。
不同點:① 背景不同:新經濟政策是因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經完成了它應完成的任務后,又引發了新的社會危機,為解決新的社會危機而出現的改革;羅斯福新政是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給社會造成極大危害后的經濟改革。② 性質和前提條件不同:新經濟政策是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改革;羅斯福新政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改革。③ 根本目的不同: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為了恢復國民經濟,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鞏固工農聯盟;羅斯福新政是要維護資本主義統治秩序,減輕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④ 方式不同:新經濟政策是以市場調節為主,利用市場與商品關系來擴大生產,國家放松對經濟的干預;羅斯福新政是實行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⑤ 側重點不同:新經濟政策以農業為主,用糧食稅取代余糧征集制;羅斯福新政是以工業為主,實行工業復興法。⑥ 作用不同:新經濟政策使俄國的工農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水平,鞏固了工農聯盟;羅斯福新政促進了生產力的恢復,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