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復習資料人教版
建立 少壯派發動“二二六兵變” 軍部控制政府
統治措施 對內:鎮壓工人運動,加快國民經濟軍事化的步伐
對外:積極擴大侵略戰爭(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
世界大戰的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四.法西斯軍事同盟形成
形成時間:20世紀30年代后半期
名稱:形成“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又稱軸心國集團。
后果:對世界和平與進步事業構成了嚴重威脅;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已經不可避免。
¤德、意、日三國在法西斯過程中有何異同?
相同點:
1、都與經濟危機有關。
2、反動本質相同,都對內獨裁,對外擴張。
3、都對世界和平構成嚴重威脅。
不同點:
1、背景不同。意大利是一戰后經濟危機引起政治危機。德國和日本則是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下建立的。
2、標志不同。3、方式不同。德國和意大利都是通過政黨奪取政權來實現法西斯專政。日本是通過軍事機構----軍部發動侵略戰爭的過程中走向法西斯化。
¤美德兩國擺脫危機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響:
①不同方式: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擺脫了危機,保留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德國則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企圖通過對外侵略擴張擺脫危機。
②原因:德國有軍國主義傳統,美國有民主傳統;美國經濟實力雄厚,承受力強,可用改革的辦法來擺脫危機,德國是一戰戰敗國,經濟基礎薄弱,資產階級急于用侵略擴張這種極端辦法來擺脫危機。羅斯福和希特勒個人的作用。
③影響:美國經濟恢復,階級矛盾緩和,保留了民主制度,為后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德國則走上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成為了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和主要發動者,給自身和世界人民帶來了災難。
★★本單元各課知識要點:
要求:了解凡爾賽和約、九國公約的基本內容。
3課 1、巴黎和會的時間、參加國、結果、實質
1919 年1月-6月,協約國集團(27國)在巴黎召開會議,操縱會議的是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美國總統威爾遜,俄國未參加會議。經過激烈斗爭,結果簽定以《凡爾賽和約》為主的一系列和約。巴黎和會的實質是戰勝的協約國集團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贓會議。
2、簡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 1919年協約國與德國簽定《凡爾賽和約》,1919-1920年,協約國與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亞簽定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與《凡爾賽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爭奪斗爭十分激烈,在這種形勢下,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九國在華盛頓舉行會議,協調列強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關系,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國,結果簽定《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等一系列條約,構成了華盛頓體系。影響:極大地擴大了美國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勢力范圍,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它與凡爾賽體系構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3、巴黎和會(又稱凡爾賽會議)和華盛頓會議上關于中國問題的處理及影響 巴黎和會上,《凡爾賽和約》規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由日本繼承,這是大國強權政治的體現,引發了中國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華盛頓會議上,《九國公約》要求各國遵守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實際上打破了日本獨占中國的局面,便利了美國對中國的侵略擴張,又回到帝國主義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中國是華盛頓會議中最大的受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