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復習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魯迅
學習目標:1 掌握預習提示里的詞,了解“課下注釋”中詞的含義。
2 結合寫作背景和當時的社會背景對文中一些句,段,進行深層理解。
3 了解作者批駁的“突破口”及逐層推進的論證方式。
一 字詞
1字: 慨(kǎi)嘆 省(xǐng)悟 誑(kuāng)騙
誣(wū)蔑 脂(zhī)粉 脊( jǐ )梁
抹(mǒ)殺 抹(mā)布 拐彎抹(mò)角
前仆(pū)后繼 狀元宰(zǎi)相 搽(chá)
2 詞:玄虛:用使人迷惑的形勢來掩蓋真相的欺騙手段。
渺茫:因遙遠而模糊不清,因沒有把握而難以預期。
誑騙:說謊話騙人。
誣蔑:捏造事實,毀壞別人名譽。
生路:文中指維持生活或生存的途徑。
家譜:家族記載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跡的事。
懷右傷今:懷念古代的社會,哀嘆現實的社會,用以表示那種悲觀厭世,到退還右的思想情緒。
為民請命:替老百姓說話。
埋頭苦干:專心地下苦功夫做事。
前仆后繼:前面的人倒下來,后面的人繼續跟上去。形容應用奮斗,不怕犧牲。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難以置信的話,或手法來欺騙別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棄肉身去追求佛法,后來比喻為追求真理而不惜犧牲個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文中指國家疆土遼闊,資源豐富。
二 文學常識
1. 本文選自《且介亭雜文》(《魯迅全集》)第6卷
2. 作者魯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樹人,字豫力,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3. 駁論文:以反駁為主的議論文。
4. 駁論:正確的觀點揭露或駁斥錯誤的觀點,從而進一步闡明和確立正確的觀點。
5. 一般結構和形式:
(1) 指出錯誤論點,論據貨論證。(樹靶子)
(2)批駁錯誤論點,論據貨論證。
(3)指明錯誤的實質或危害。(打倒靶子)
6. 了解雜文:雜文就是用文藝性筆調,形象化手法來議論說理的文藝性議論文。其寫作特征是“大中取小”。立意則“因小見大”。他往往把各種表達方式溶為一體。
三 主題
這片駁論文。作者針對當時有心人散布中國人對抗日前途失去的悲觀論調進行了有理有據的批駁,明確提出了中國人的絕大部分沒有失去自信力,極大鼓舞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現了作者一顆愛國的赤心。
四 思路:
┏不夸“地大物博”┓
(1)揭示繆誤┃不信“國際聯盟”┃ 失去自信力(錯誤論點)
(1─2)┗一味“求神拜佛”┛
┏不夸“地大物博”┓
(2)直接反駁┃不信“國際聯盟”┃ 失去“他信力”
(3─5)┗一味“求神拜佛”┛─發展“自欺力
┏古代┏埋頭苦干,拼命硬干┓
(3)間接反駁┃ ┗為民請命,舍身求法┛光照后人┓絕
┃現在┏有確信,不自欺 ┓ ┃大多
┗ ┗前仆后繼,被抹殺┛ 不為人知 ┛數
正面立論:中國有并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對方錯誤:以偏概全。
五 分析課文
第1段:解釋對方謬誤論據
▲“公開”一詞的含義:暗示國民黨反動派還有許多不愿或不敢公開見不得人的事。
第2段:揭示對方謬誤論點
▲“有人”的“人”是指:國民黨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中國人”指:所有的中國人。
▲分析這句話:有上文三條敵論據引出敵論點,為本文樹立了批駁的“靶子”
第3段:抓住對方謬誤的薄弱環節━━論點與論據脫節━━直接反駁。揭示其論證的錯誤,進而反駁對方論點。(即:中國人不信“地大物博”和“國聯”是失去它信力而不是自信力。”
▲“他信力”的表達效果:運用仿詞的修辭方法,將敵論的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本質充分揭露出來,也增強了文章邏輯力量。
▲“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這兩句中兩個“也”的含義。
(第一個“也”:姑且,承認。
第二個“也”:起強調,肯定作用。)
▲“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后,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這兩句中的“中國人”指誰?如何理解這句話?
(“中國人”指國民黨反動派及其御用文人。這句話,以假設句進一步說明國民黨反動派及其御用文人,并沒有“自信力”。“他信力”由“自信力”衍生而來,是對國民黨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諷刺。由有“他信力”到失掉“他信力”,何談有“他信力”呢?這也是對敵論的一個有力反駁。)
▲“倒是一條新生路”的含義:指下文“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前仆后繼”的戰斗的路。
▲簡要闡述你對作者所說的求神拜佛“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的理解。
(信“國聯”是切實的東西,對國聯是否有益結果很快就會讓人看到,不能長久的進行欺騙,“求神拜佛”“玄虛之至”,是益是害,找不出分明的結果。)
▲如何理解“以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他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
(點明用“求神拜佛”來祈禱國家太平,有益無害,于事無補,只會長久來麻醉自己的神經,永遠不會覺醒起來,拿武器與日本帝國主義作斗爭)。這句話也含蓄的批判了國民黨一些官僚和“社會名流”以號召人民“求神拜佛”為幌子,蒙蔽群眾,對日本的侵略實行妥協,不抵抗政策,所以國民黨書報檢查機關在魯迅這篇文章發表前就把這句話給刪去了。
第五段:點名中國人沒有失去自信力,而是在國民黨的錯誤引導下,正在發展“自信力”
▲“中國人”指的是:國民黨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如何理解這句話?(這句話是從以上對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失掉“他信力”而產生的惡果所得出的結論。“自欺力”一語道破了現實。)
第六段:過渡段,前一句承上,后一句啟下。(后一句“我們又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是正面論點。)
▲“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句話的“中國人”指誰?如何理解這句話?
(“中國人”指廣大人民。 這句話用對比的方法,指出同失掉“自信力”的國民黨反動派及御用文人相反,還有具有“自信力”的革命人民在信心百倍的積極抗戰。)
▲ “埋頭苦干的人”指廣大勞動人民,包括為人類做出貢獻的知識分子,如畢生,李時珍。
▲“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對國內剝削階級和外來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陳涉,李自成,岳飛,文天祥。
▲“為民請命的人”指同情人民,為人民鳴不平,伸張正義的人,杜甫,白居易。
▲“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獻身,追求真理的人。如法顯,玄奘。
▲ 這幾種人是對上文“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的具體說明。這對中華民族光輝歷史的贊頌,這些具有“自信力”的人是中國的支柱,民族的希望,由此而借樓了國名黨反動派及御用文人,有的只是“他信力”“自欺力”,根本沒有自信力。
▲“正史”家引號的作用:表否定。
▲“脊梁”:比喻有自信力的中國人,只發展的中國力量。
第8段:寫現在具有自信力的中國人也不少,但總被抹殺,消滅與黑暗中,不被人所知,但他們是客觀存在的。
▲“這一類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這一類的人們”指誰?如何理解這句話?
(“這一類人們”指上面所說的“埋頭苦干的人”。這句話有古代寫到現在,以反問句表示肯定,說明現在有“自信力”的人,即革命者;有如此之多的革命者,何患抗日不能勝利?魯迅寫此句在一次給悲觀論者敲起警鐘。)
▲ “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用以指一部分人,倘若加予全體,拿簡直是污蔑。”這句話中“中國人”指誰?“一部分人”指誰?這句話指出對方論證的什么錯誤?
(所有中國人;國民黨反動統治者及御用文人;以偏概全。)(這句話是對敵論的進一步駁斥)
▲把“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改為陳述句: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不少。
第9段:結論段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這句話中“中國人”指誰?這句話如何理解?
(“中國人”指除極少數頑固分子以外的廣大中國人民,這句話告誡廣大中國人民,不要被一小撮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反動宣傳所迷惑,要看到革命的力量,要看到抗日戰爭的光明前途。)
▲“地底下”比喻處于地下斗爭的各種革命力量。
“狀元宰相”指的是國民黨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六 本文寫作特點:
1 直接批駁與間接批駁相結合,又破有利。
(對方的論據也是事實,錯誤在于這些事實論據只是一部分事實,不是全部事實的總和,不能一概而論,加于全體,悲觀論者從部分事實中概括出一個普遍性的結論,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魯迅從駁斥對方論證入手,又“駁”又立,二者緊密結合,直接批駁部分。就對方的事實論據加以剖析,從而揭露悲觀論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是由“他信”走向“自欺”。正面立論也是間接批駁,擺出從古以來和現在的事實,證明“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批駁了對方的謬論,鼓舞了中華民族自信心。)
2 尖銳潑辣,富有戰斗性的語言風格。
七 課后習題:
一 揣摩課文開頭兩段話,回答問題。
1 這兩段話中,揭示了對方什么謬誤論點?什么論據?那些語句最富于諷刺意味?
(對方錯誤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論據:(一)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地大物博”;
(二)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
(三)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位 拜佛,懷右傷今了”
最富諷刺意味的語句:“總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懷右傷今了”“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
2 文中反復承認“是事實”,與后文批判有什么關系?
(反復承認“是事實”,后文就根據這些事實揭示悲觀論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現在是在發展著自信力。進而指出這些事實是部分事實,歷史和現在的事實證明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斥責了對方論點。)
二 寫駁論,要善于尋找批駁的“突破口”,所謂“突破口”,就是對方謬論的薄弱環節,抓住了他,就能擊中其要害。聯系全文,想一想,為什么本文以反駁對方的論證,即指出其論據不能證明其論點為“突破口”?
(因為對方的論據是事實,但只是部分事實,對方謬誤的薄弱環節在于論證,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抹煞、無視另一方面的事實,依據部分事實就一概而論。因此,本文以反駁論證為突破口。
三 課文結構內容
部分號 | 段號 | 再議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 所揭示的要旨 |
(一) | 1──2 | 揭示對方論點及其論據 | 暗示對方的論證以偏概全 |
(二) | 3──5 | 從駁斥對方的論證入手,分析對方的論據不能證明對方的論點。 | 指出悲觀論者早就失掉自信力,只有“他信力”。 |
(三) | 6──8 | 擺出另一面的論據,證明正確的論點,間接反駁對方的論點。 | 指出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一直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
(四) | 9 | 做出結論 | 指出要論中國人自信力的有無,要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
四.魯迅為什么反復強調中國的脊梁?
(1 贊頌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國人。 2 強調有自信力的中國人對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巨大作用。3 說明只有他們才是我們民族的中間,才能代表我們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