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敬業與樂業(人教版九年級上)
第5課敬業與樂業教學內容
本課在第22—29頁。這是一篇演講詞,作者針對中國傳統文化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從“有業”、“敬業”、“樂業”三個角度,引用古典格言,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敬業與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敬業是責任感,樂業就是興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旁鶩、褻瀆、強聒不舍、斷章取義、不二法門等字詞的讀音和含義。
2.掌握事實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3.能夠記憶文中引用的古典格言,并理解其意義。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概括歸納作者引用的格言和故事,學習兩種基本的論證方法:事實論證和道理論證。
2.針對文章觀點,結合時代發展和自身體會,展開討論,拓展學生的思維模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梁啟超提出的“敬業、樂業”的生活原則,感悟人生價值。
2.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反思自己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
3.通過合作交流,認識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對職業觀乃至生活觀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全面掌握文章引用的古典格言,了解文中提到的典籍和歷史人物。
2.結合文章題目,掌握總分總的論證結構,以及每個分論點的論證過程。
3.領會演講詞的語言特點。
◆難點
1.理解作者所闡釋的“敬業、樂業”的觀念。
2.結合自己的認識,從不同角度客觀地審視這個觀念。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通過了解作者和解讀題目,直接進入1.結合預習和以往的知識積累,認識作
課文教學。 者,理解題目。
2.引導學生通過討論,理清文章的結構。 2.積極討論,掌握文章總一分一總的結構。
3.組織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文章引用的 3.在默讀課文的過程中,用筆標示格言
格言和故事。 和故事。
4.通過問題設計,分析作者如何闡述 4.通過作者引用的格言和事例,學習作
“敬業”觀。 者是如何闡述“敬業”觀的。
一、開門見山,直入課文(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調動學生,共同走近梁啟超。 | 1.結合預習,互相交流,了解作者。 |
2.點明這是一篇演講稿,提問學生:演 講的對象是誰?從哪里可以看出? 提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意演講詞 的語言特點。 3.解題:“敬業與樂業”是什么短語? 4.點明題目已經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 容:敬業、樂業,以及二者之間的關 系,也表明作者的態度:敬、樂。 | 2.回答:演講的對象是學生,節5.點明: “今日所講,專為現在有職業及現在 正做職業上預備的人——學生現身 說法”。 3.回答:是由兩個動賓短語構成的并列 短語。 4.認真聽講,并且隨時就自己預習時所 遇到的疑難點向教師請教。 |
二、理清結構。整體把握(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
1.組織學生討論:作者如何展開他的演 講?在聽完學生發言之后,總結文章 是總一分一總的結構。 2.組織學生自讀課文,概括出全文所列 舉的格言、故事,與學生歸納所論證 的觀點。 a.敬業與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 門:《禮記》中的“敬業樂群”和《老子》 中的“安其居,樂其業”。 b.有業的必要性:孔子的“飽食終日, 無所用心,難矣哉”、“群居終日,言不 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以及唐朝 名僧百丈禪師的“一日不做事,一日 不吃飯”及其故事。 c.敬業:朱熹的“主一無適便是敬”、 《莊子》中“隨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 惟吾蜩翼之知”、曾國藩的“坐這山, 望那山,一事無成”、莊子的“用志不 分,乃凝于神”、孔子的“素其位而行, 不愿乎其外”。 | 1.在預習和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概括文 章脈絡:題目的出處——“有業”的必 要——敬業——樂業——總結。 2.積極討論,合作回答:一共列舉了十 二條格言和一個故事。 a.《禮記》中的“敬業樂群”。 b.《老子》中的“安其居,樂其業”。 c.孔子的“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 矣哉”、“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 慧,難矣哉”。 d.唐朝名僧百丈禪師的“一日不做 事,一日不吃飯”及其故事。 e.朱熹的“主一無適便是敬”。 f.《莊子》中“隨天地之大,萬物之多, 而惟吾蜩翼之知”。 g.曾國藩的“坐這山,望那山,一事 無成”。 h.莊子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i,孔子時“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j.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 ||
d.樂業: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之者不如樂之者”、“其為人也,發憤忘 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 者不如樂之者”、“其為人也,發憤忘 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 ||
三、組織學生,分析“敬業”(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組織學生泛讀節6和節7,回答:作 者是怎樣闡述“敬業”的? 2.引用朱熹的話,表明自己對敬業的理 解是“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 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 鶩!币龑W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 體會這句話的含義,請學生發言。 3.提問:“業有什么可敬的?為什么該 敬呢?”是哪一類問句? 4.結合課文,體會“為生活而勞動”與“為 勞動而生活”有什么區別?可以借此 提升學生的認識:勞動,不僅是謀生的 手段,更是使生活充滿意義的途徑。 5.作者提出“職業的神圣”,他是如何論 述的?補充講解:在作者眼中,職業 的本質,是勞作,“勞作便是公德,不 勞作便是罪惡”。 6.作者認為怎樣才能夠做到敬業?節 7作者列舉了哪些事例?結合學生 的回答,總結:四個事例,形成兩組對 比,從正面論證“敬業主義,于人生最 為必要,又于人生最為有利”,將日常 事例和名人格言自然結合,強調敬業 的重要。 | 1.邊讀課文,邊做標記:作者先解釋“敬 業”的意義,然后分析敬業的原因,接 著論述敬業的途徑。 2.認真聽講,同時結合自身的學習體 會,談自己對于敬業的理解。 3.回答:這句話是設問句——自問自 答。 4.獨立思考,敢于說出自己的理解:為 生活而勞動,是出于生存的需要;為 勞動而生活,是出于生活的意義。 5.作者運用事實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 合的方式,列舉大總統和拉黃包車兩 種職業,論述職業本身沒有高低貴賤 之分,而從事何種職業,是每個人不 同的選擇。 一 6.作者認為,敬業“惟一的秘訣就是忠 實”。作者列舉了四個事例:木匠做 成好桌子和政治家建設共和國家、挑 糞公把馬桶洗干凈和軍隊打勝侵略 的敵軍。 |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1.復習已學內容,分析樂業。 1.回顧所學內容,積極發言。2.總結全文,并設計問題,考查學生的2.跟進教師,的問題,快速回答問題,形整體感知。 成搶答。3.開展研讀、理解、探究并拓展的活動,3.積極合作,探究學習,暢所欲言,大膽
引導學生合作討論,結合現實和自身 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自圓其說、以
的認識,重新審視文中的觀點。 理服人。
一、復習前文,分析“樂業”(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前文作者已經論述“有業”和“敬業” 兩個方面,請學生說出自己最贊同和 最不贊同的兩句話或觀點。 2.分析“樂業”,提問學生:為什么作者 要先寫嘆氣的聲音“做工好苦呀”? 3.作者反面論證了“苦”,然后表明自己 的觀點:“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 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 從四個方面分析“樂業”的原因。 4.如何才能夠做到“樂業”?歸納學生 的答案,點明:敬業是一個人的人格 操守,樂業是一個人的生活態度。 | 1.回顧前面所講的內容,并結合上節課 的課后作業 ,積極發言,列舉自己最 贊同和最不贊同的兩句話或觀點。 2.回答:從反面論證“苦樂全在主觀的 心,不在客觀的事”。 3.認真聽講,同時思考這四個方面的論 述角度:職業的內容、成就、性質以及 對待職業的態度。 4.回答:能夠從自己的職業中領略到趣 味,使生活變得有價值。 |
二、總結全文,理清要點(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
1.在文章結尾,作者表達了自己的什么 觀點? | 1.作者根據自己的認識,強調“敬業即 是責任心,樂業即是趣味”。 | ||
2.組織學生進行問答活動,檢查學生整 體感知的情況: a.這是一篇什么文章?屬于什么文 體? b.演說的對象是誰?作者的總論點 是什么?分論點是什么? c.在論證過程中,作者主要采取的是 什么論證方法?這篇演說詞,最大的 特點是什么? | 2.快速回答教師問題: a.這是一篇演說詞,屬于議論文。 b.演說的對象是學生,總論點是敬業 與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分 論點有三個:有業的必要,敬業是責 任感,樂業是趣味。 c.作者采取的是事實論證和道理論 證相結合的方法,層層深入地論證。 最大的特點是引用了很多經典格言。 | ||
三、結合作業 ,探究學習(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研讀并理解: a.這是一篇演說詞,它的語言有什 么特點? b.如何理解“業”在文中的意義? 2.探究并拓展:梁啟超是幾十年前的 學者,他在這篇演說詞中的觀點,是 針對那個時代的職業觀展開的。你 認為這些觀點在現代社會中落伍 嗎?你贊同這些觀點嗎?說說你的 看法。 | 1.通過討論,能夠認識到: a.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進行論述, 結合演講場所的情境,與聽眾進行交 流,有時直抒胸臆。文中雖引用大量 經典格言,但作者能用通俗口語進行 解釋。在論述過程中,語言輕松幽 默,如話家常。 b.“業”在文中,不局限于職業,也可 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情; 不局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指學生 的學習。 。 2.暢所欲言,談出自己的觀點。發言時 注意內容的邏輯性、觀點的鮮明性。 其余同學注意傾聽,可以在發言后及 時補充,并加以恰當的點評。 |
本課總結
這是一篇論說性的演說詞。作者梁啟超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政治家、學者。文章觀點鮮明,思路清晰,語言通俗,論說結構逐層深入推進。引用大量古籍格言,充分運用事實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合的方法,分析“敬業與樂業”的內涵、關系,娓娓道來,如話家常,顯示出一代文學宗師不凡的文學功底。
板書設計
敬業與樂業
粱啟超有業——孔子、百丈禪師——-ff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敬業——“敬業樂群99——責任感樂業——“安其居,樂其業”——趣味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針對課文內容,圍繞論點、論據、論證方法和過程,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逐層推進、深入論證的過程。
針對作者提出的“敬業與樂業”的觀點及分論點,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背景、時代觀念和學生的學習體會,展開討論,引導學生暢所欲言,能夠打破陳規,自圓其說。
練習設計
◆隨堂練習設計
1.為加點字注音。
旁鶩( ) 佝僂( ) 強聒不舍( )
褻瀆( ) 駢進( ) 鳴蜩( )
答案與提示:wù gōu lóu guō dú pián tiáo
2.理解下面詞語的含義。
斷章取義 不二法門 敬業樂群 強聒不舍
答案與提示:
斷章取義:不顧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斷,截取。章,篇章。
不二法門: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法門,佛教用語。常用來比喻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
敬業樂群:對自己的事業很盡職,和朋友相處很融洽。
強聒不舍:嘮嘮叨叨說個沒完。強聒,過分羅嗉。不舍,不停。
3.請說出下面事例所闡釋的觀點。
甲《莊子》記佝僂丈人承蜩的故事,說道:“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乙曾文正說:“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
丙孔子說:“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答案與提示:
甲項引《莊子》佝僂老人承蜩的故事,指出工作時需要全神貫注。
乙項引曾文正格言,指出工作時不專心,會弄至一事無成。
丙項引孔子格言,指出工作時要守著自己本分,心無旁鶩。
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分幾個方面來論述的?
答案與提示:作者先后從“有業”“敬業”和“樂業”三個方面論述,最后得出“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昂侠淼纳睢,首先是有一份正當的職業(或做一件有價值的事情),不能“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其次,對于所做的事情,。要由心而生出敬意,從而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忠實地把它做好。最后,要從專心做事中發現樂趣,不是皺著眉頭、滿腹牢騷地叫苦,而是達到“樂以忘憂”的境界。
◆個性練習設計
1.閱讀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體會他的文風。
2.比較下面兩個句子,體會說話的語氣有什么不同?并指出句子中加強語氣的字詞。
甲:沒有職業的懶人,簡直是社會上的蛀米蟲,簡直是“掠奪別人勤勞結果”的盜賊。
乙:一個精力充滿的壯年人,倘若不是安心偷懶,我敢相信他一定能得到相當職業。
答案與提示:兩組句子的語氣:甲,嚴加責備;乙,正面勉勵。 ,
加強語氣的字詞:甲,兩次用“簡直是”;乙,用“敢相信”和“一定能”。
3.請你試著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定背景,領會梁啟超提倡的“敬業”精神。
答案與提示: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有等級色彩的文化,中國人的職業觀向來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目的又是“學而優則仕”。這種官本位的文化,極度蔑視普通職業,尤其是體力勞動,人們紛紛以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為人生目標,因此,粱氏的“敬業”說,有著矯正世風、改良國民性的積極作用。
4.請你選擇文中的一個觀點,并結合自己的看法進行論述,150字左右即可。
教學探討與反思
本文內容繁雜,篇幅較長。由詩歌單元進入這篇演說詞的學習,學生必須調動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講解、引導過程中,需緊扣論題、論點、論據、論證方法等要點,使學生理清文章脈絡,進而理解文章逐層深入論證的過程。
由于本文創作于數十年前,文中的某些觀念會與學生當下的認識產生較大的時代隔閡,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上辟出時間,進行專題討論,調動學生積極性,既深化他們對于文章的理解,又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職業觀,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補充資料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是中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政抬活動家、教育家、學術大師。
梁啟超名成于政治,功成于教育與學術,學術則成于飲冰室書齋內。他自幼受過良好教育,比較系統地學習了中國古代典籍,十二歲考中秀才,十七歲考中舉人,享有“神童”美譽。
1890年梁啟超拜康有為為師,求學于萬木草堂。1895年,梁啟超結束求學生涯,來到北京,參加會試,正值《馬關條約》簽定,梁啟超協助康有為組織“公車上書”,這是他首次參加政治活動。在1898年的“戊戌變法”中,他與康有為一起成為活動主將。
梁啟超潛心于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組織共學社、講學牡,受聘南開大學,主持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擔任京師圖書館與北京圖書館館長,在學術研究特別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方面更是取得非凡成就。1929年1月29月他病逝于北京協和醫院。享年56歲。梁啟超一生著作豐富,研究內容廣泛,涉及哲學、宗教、歷史、文學等諸多領域,為后人留下了豐厚的學術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