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謊言掩蓋不住血寫的事實
教學目標
1.認識駁論文就是證明“敵論”是錯誤的、荒謬的,就是全文“以破為主”的議論文。
2.學習本文在批駁敵論中的寫作技巧。
3.體會本文是如何有理有據,義正辭嚴地駁斥日本極少數右翼分子美化侵略、歪曲歷史的奇談怪論的。
4.領會本文以批駁敵論的論據為突破口進行論證的寫作方法。
5.學習本文語言豐富、鏗鏘有力的表現手法。
教學建議
一、標題的含義和作用
本文標題明確揭示了文章論述的中心。揭穿石原之流日本右翼分子論調的實質:謊言。戳穿石原之流企圖掩蓋侵略中國歷史的罪惡行徑。正告世人: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是中國人民鮮血寫成的事實,是任何人改變不了的。日本右翼分子企圖掩蓋侵華歷史的陰謀必將徹底破產。
二、思路結構
全文共七段,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首先明確“中日關系史上的種種糾葛,早有歷史的定論”,進而揭示石原歪曲歷史的奇談怪論。這一部分作者明確指出,日軍侵華的歷史是不容更改的,中國政府與人民重視現在的中日友好關系,希望以史為鑒,中日關系不再發生類似的事情。“然而”一個轉折,揭示了日本極少數右翼分子美化侵略、歪曲歷史的奇談怪論。這樣就旗幟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批駁了錯誤論調。
第二部分(第3~5段)對石原的謊言進行揭露與批判。這一部分中第3段,作者以強有力的歷史證據證明了日軍侵華、南京大屠殺是無可辯駁的事實,這就從反面揭穿了石原的謊言。第4段作者又列舉指揮大屠殺的主的兇谷壽夫臨死前的懺梅,進一步揭露石原的良知泯滅。第5段作者更深入地剖析石原的可笑之處,石原的謊言也損污了廣大日本國民正視歷史的誠實的形象。自己無視歷史事實,捏造謊言,卻硬說別人說謊,既可笑又可恨,至此,石原有意損害中國人民和廣大日本國民的感情,喪失良知而不自愧的卑鄙行為昭然若揭。
第三部分(第6一7段)強調石原的歷史觀并不代表廣大日本國民,極少數右翼分子混淆視聽的目的不能達到,歷史是最公正的裁判者。在這一部分中,第6段作者點明在日本,像石原一樣的極力歪曲歷史、美化侵略、鼓吹戰爭的人是極少數,廣大日本國民主張日中友好,這就證明石原的觀點并不能代表廣大日本國民的意旨,石原等人一意孤行,是站不住腳的。這就再次批駁石原的錯誤觀點。第7段作者補充說明,石原等設置障礙的右翼分子雖是少數,但也不能聽之任之,而要與之堅決斗爭。作者最后義正辭嚴地奉勸:嘲弄歷史者必將為歷史所嘲弄。
三、寫作特色
1.邏輯嚴密。有理有據
作者駁斥石原的謊言,列舉確鑿的歷史事實、廣大日本人民的態度,深刻地揭露了石原違背歷史、不得人心的錯誤,將謊言駁得體無完膚。
2.義正辭嚴,慷慨激昂
作者一字一句都擲地有聲,理論充足,證據充分,分析問題深入、全面,充滿正氣和愛國熱情。
四、批駁論據的方法
本文是一篇以批駁敵論論據為突破口的駁論論文,批駁論據就是駁斥論敵所憑借的事實和理由。表現在文章中是反駁論據,表現在思想和言論中是反駁支持它的依據。
批駁論據,主要是駁斥論敵所采用的事實和理由的虛假與錯誤,以“釜底抽薪”的方式使論敵敗倒下來。批駁論據歸根結底是為反駁論點,只是從論據下手而已。俗話說:“皮之不存,毛將附焉?”論據都站不住腳了,論點自然就不能成立。如:本文第4段中用事實批駁了喪失良知的日本國會議員石原。
通過這種反駁,人們會看到“反正還有明日,急什么?”的提法是根本站不住腳的。這種理由既然站不住腳,而敵論當然也就不攻自破了。
批駁理論論據主要是指出這種理論的不能成立,是從道理上駁的;批駁事實論據則主要是指出這種事實的不存在或虛假,它是從實際上批駁的。
六、課外活動開展建議
為了配合學好本文,可以組織學生從圖書館、網上查閱資料,也可以組織學生到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和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等有關場所去參觀,還可以通過其他途徑組織學生活動,總之,就是為了使學生了解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學習革命英雄事跡,接受歷史的沉痛教訓。
《謊言掩蓋不住血寫的事實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與難點:
1.學習文章中論述精當、批駁有力而又豐富的語匯,增強愛國主義精神。
2.領悟本文以批駁敵論論據為突破口展開論證,進行層層批駁的寫作特色。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駁論文的語言,除與一般議論文一樣具有準確、鮮明、生動的特點之外,還特別富有感情色彩,有強烈的戰斗性。歷史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罪行令我們罄竹難書,當今的日本極右分子卻不顧歷史事實而信口雌黃,別有用心地捏造謊言的可恥行徑令人發指。而無論是什么謊言,都是掩蓋不住血寫的事實的。現在我們就來學習新的一課,體會駁論文的語言特色及其論證手法。
二、預習課文
讓學生各自朗讀課文,利用工具書等手段理解課文,并做如下練習:
①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A.糾葛:
B.無辜:
C.贖罪:
D.混淆
②解釋下列詞語
A.慘絕人寰:
B.信口雌黃:
C.喪心病狂:
D.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解題思路:
①A.葛:這里組成詞“糾葛”的意思為糾紛;糾纏不清的事情。B.“辜”含有“背棄”;“違背”的意思。如“辜負、辜恩背義”不要混淆。C.“贖”另外意思是用財物把抵押品(也包括人在內)換回來。如贖身。此意不要跟“抵消”混同。D.混淆的意思為:混雜;界限模糊(多用于抽象事物)“混”與“淆”兩字同義,是同義詞連用。
②A.注意:不要把“慘”寫成“殘”;和“慘無人道”都形容慘毒殘酷,但在程度上“慘絕人寰”較重,一般形容景象,不形容人。B.也作“口中雌黃”和“信口開河”,都有“隨口亂說”的意思。但“信口雌黃”含有掩蓋真相,抹殺事實,惡意陷害的意思,多用于批評,誣蔑。C.也用來形容喪失人性,殘忍可惡到了極點。“喪”不能定成“傷”,作貶義用。D.和“前車之鑒”都有“吸取教訓”的意思。但“前車之鑒”多指明過去的,別人的失敗,引為教訓。“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多指從自己過去的事中吸取經驗教訓。
三、研讀課文
①若干學生依次朗讀課文一遍,邊讀邊正音、解詞,解答前面的兩個練習題。
②概括段落大意,分析課文結構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指導修正。
明確:文章的結構:
第一部分:中國政府和人民把日軍侵華當作歷史教訓,希望不再重現(第1段)
第二部分:揭露批駁日本軍國主義者的無恥謬論(第2段)
用事實揭露日軍屠殺中國無辜的罪行(第3段)
用事實批駁喪失良知的國會議員石原(第4段)
揭露石原編造謊言的可恥行徑(第5段)
論證石原與日本國主張中日友好的宗旨相悖(第6段)
第三部分:警告少數的石原之類“嘲弄歷史者必將為歷史嘲弄”。(第7段)
四、歸納小結
學生分組討論并主動發表各自的感想和體會,感想與體會主要是依據學習課文、參觀、查閱資料等活動的感受和所得。
探究活動
組織并指導學生對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史“七七事變”(發生在北京的“蘆溝橋事變”),開展資料查閱,進行文獻綜述。以回顧歷史,了解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罪惡行徑,學習中國軍民抗日的英勇無畏的精神,揭露目前日本極右分子的無恥讕言,認清石原慎太郎一類人的反動本質。以史為鑒,增長中國青年的愛國主義思想與報效祖國的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