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活閃光——解讀梁啟超《敬業與樂業》
在學習過程中,你是否做到全神貫注、心無旁鶩呢?你能否把學習當作一件樂事呢?這篇文章會帶給我們許多領悟。梁啟超,是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著名學者。號任公,別號欽冰室主人,其所遺著作名為《欽冰室合集》,集一千余萬字。他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并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他們曾一起發動有名的“公車上書”。他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學等領域均有較深的造詣。
《敬業與樂業》是梁啟超七十多年前,對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生的一次講演。當時正是戊戌變法失敗之后,作者退出政壇,赴歐洲考察,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諸多弊端,回國后主張發揚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所以這篇文章就帶有作者弘揚傳統文化的觀點。下面讓我們來研究這篇課文。
毫無疑問,這是一篇議論文。那么解密議論文的鑰匙是什么呢?就是它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那么,讀完這篇講演辭之后,你認為作者對學生們所講的論點是什么呢?就是這篇文章的標題,敬業與樂業,即既要敬重自己的職業,又要樂于自己的職業。明白了這一點,就把這篇文章的綱提起來了。
那么,作者是怎樣運用論據來說明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的呢?
第1自然段,作者先交代了自己提的觀點“敬業與樂業”兩詞的來歷,是從《禮記》中的格言中合成而來,隨即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但我確信“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不管是敬業還是樂業,其前提是“有業”。所以作者在第2—5自然段,用了四個段落來論證了“有業”的重要性。作者是怎樣證明的呢?在第3自然段中,引用了孔子的兩句話來作論據,在孔子眼里,沒有業的人不可教誨,大圣人對這些人也莫之奈何。這是引用儒家的觀點來說明有業的重要性。似乎這還不夠,為了舉證全面,作者又在第4自然段中講了唐朝的一位百丈禪師的故事,這位禪師一天假如不做事,就絕不會吃飯。這是用佛門的事例來說明“業”的重要性。在第5自然段中,作者對面的論述做了一個小結,說明人人都要有正當的職業,“百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并向學生提出如何對待現有職業的問題。這后面的一點主要目的是引出下文。
怎樣來對待我們現有的職業呢?
作者認為:第一是敬業。他是怎樣論述的呢?在第6自然段中,作者先闡述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名言“主一無適便是敬”,然后配上自己的理解: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然后順理成章地論述凡人類的正當的勞動、正經的事,其性質都是可敬的,并舉“當大總統”與“拉黃包車”兩件事加以證明。這兩件事恰好證明“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的觀點。作者所列的這兩個論據極有代表性,在中國來說這兩種職業可能有很大的區別,但是就其性質來說,兩種職業都是神圣的,勞動價值是相同的,對社會、對大眾都是有益的。
第7段開頭,用一個設問句“怎樣才能把一種勞作做得圓滿呢”引出下文,論述怎樣才能做到敬業。先引用《莊子》中的語句并作闡述,再舉木匠做成一張好桌子和當政治家的建設成一個共國家,挑糞的把馬桶收拾得干凈和當軍人的打勝一支壓境的敵軍這兩組例子,說明無論做什么都要“絲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接著從反面論述“一個人對于自己的職業不敬”的害處,指出“敬業主義,于人生最為必要,又于人生最為有利”,并引用莊子、孔子的名言,進一步強調敬業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