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活閃光——解讀梁啟超《敬業與樂業》
對待事業的第二個觀點是:樂業。為什么要樂業呢?作者先從人們做工叫苦聲寫起,轉而論述到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淘神費力,都有苦處。怎樣擺脫這個苦楚,那就是要從勞苦中找出快樂來。為什么會苦?作者舉出了兩個例子,也就是天下的兩等苦人,一是無業游民,二是厭惡自己本業的人。然后作者談出了自己的觀點: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產生。然后作者教給讀者從找到趣味的四個方法:第一、對于自己的事業要身入其中;第二,奮斗;第三,要從競爭中得到快樂;第四,專心職業,杜絕游思與妄想。最后引用孔子的話來證明專心致志的重要性。而樂業的生活就是理想的生活。所以,要樂業。
第9自然段,是這篇議論文的收束。作者最后用自己通俗的說法代替了前面的敬業與樂業,所謂敬業就是“責任心”,所謂樂業就在于尋找“趣味”。合起來看,就是對自己的職業具有高度的責任心,樂于鉆研,樂于奉獻,從中找到趣味,這就做到了敬業樂業,這就是人們所追求的合理的生活。最后作者向聽眾發出號召,勉勵人們去敬業樂業。
【總述】
學完這篇課文后,也許有同學會這樣問:老師,這篇課文是寫給那些即將要開始求職謀職的學生的?而我們現在是初三,學習這篇文章有什么意義呢?
這個問題問得好!是啊,為什么我們要學習這篇課文,我們現在只是初三學生,與有職業還隔得遙遠,談敬業樂業還早得很呢!而老師認為學這篇文章是很有意義的。一是此篇雖然是演講辭,但卻是一篇很標準的議論文,他向我們打開了學習議論文的門徑,讓我們知道議論文怎樣圍繞論點去論述,怎樣層層遞進的把自己的觀點說清楚,這是寫作上的啟示。第二,說得遠一點,現在積累一下此方面的知識,以備將來工作了去如何對待自己的職業,或者將來要面臨就業時,想起初中時學過的這篇文章,再拿出來讀讀,以獲得一些職前教育的基本認識。第三,任何知識理論都是觸類旁通的,作者講的是“敬業樂業”,我們可以聯想到“敬學樂學”。作者所講的方法與觀點拿到學習上來說也是完全說得過去的。我們作為學生的職業是什么?毫無疑問是學習。對于我們現在的學習,我們的職業我們該有怎樣的態度呢?當然是“敬”,按作者的觀點,“敬”就是做好這件事,忠于這件事,把全副精力放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集中精力于你的學習,專心地學習,這就是你對學習的敬,你就是天下的第一等人。怎樣把學習做得圓滿呢?就要“絲毫不肯分心到事外”。也許有同學認為學習是十分苦惱的事,我也曾聽過不少同學對學習整天嘆累叫苦,這不跟作者所認為叫職業的苦一樣嗎?學習也是有趣味的啊,你去問那些體驗到成功感覺的同學,他們沒有一個認為學習是一種負擔,他們只會認為學習是一種非常快樂充實的生活,因為每天都在增長才干與能力。怎樣做到樂學呢?我認為完全可以照搬作者的觀點:第一,置身于學習之中;第二,要為之奮斗,從刻苦中將快樂的份量增加;第三,要與同學競爭,在競爭中獲得快樂;第四,專心致志,杜絕一切私心雜念。孔子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的就是針對學習的。
從以上老師所談的來看,你看天下的理不是不一樣的,都可以觸類旁通。對于學習,也是如此,首先要樹立你的責任心。面臨中考,責任感應該更強一些,這是人生的里程碑,誰也不能開玩笑的。其次是要從學習中尋找到樂趣,尋找到成功,用成功來激勵自己走向更大的成功。但愿同學們把本文多多參透,從中尋找到有助于學習的感悟。敬與樂,這走向美好生活的途徑,只有這樣,你的生活才能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