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教學實錄
五、讀后思辨,讀出個性見解
師:在上一節課的自由背誦中每個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因為每人的生活經歷不同,閱讀體驗自然也不盡相同。讀著你最喜歡的語句,你是否讀出了一份智慧,讀出了一個自我呢?請大家再品讀這些語句,聯系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生活體驗談談你的見解。
要探究,就應該先找到探究的鑰匙。(1)“說”與“樂”有什么區別?哪個程度更深?(2)“有朋自遠方來”干什么?想達到什么目的?(3)“人不知”的“人”是誰?“知”意思是“了解”嗎?
像這樣的問題還有許多,大家可以充分展開討論。
(生再讀背課文。)
生1:我特別喜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格言。因為我有一些體會。有時候,我不喜歡做一些事,但有的同學硬要我去做,為了不影響同學間的友誼,我只好順從了。我真想把這句話送給他。
師:看來,你與孔子的思想發生了碰撞,產生了共鳴。下來,你可以與他更深入地交流。
生2:我特別喜歡“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因為讀了這句話,我想到了我們校門口的牌子上的“每日三問——今天,我的學習進步了嗎?我的身體進步了嗎?我的品德進步了嗎?”如果我們每天都能這樣問問自己,那我們就會不斷進步。
師:看來,同學們理解很深,真正讀出了智慧,讀出了個性。
liu、合作探究,自主實踐活動
師: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1988年初75位諾貝爾獲得主在巴黎集會,發表了宣言,其中說:“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從中國的孔子那里去尋找智慧。”從中國的孔子這里找智慧,就要從《論語》里面去找智慧。
我在讀《論語》時,我的思緒就常常穿越時空走進孔子的那個時代,也許正因為他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任重道遠精神,才與眾弟子無間隔地坐而論道,使那些學說成為中國數千年綿綿不絕的浩然正氣。我想,孔子這樣做時,一定沒有認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師。他不過是一個童心未泯又熱愛藝術且善于思想的真誠人罷了。與其說喜歡孔子的學說,不如說更喜歡孔子這個人。孔子的真誠坦蕩,仍然是我們現代人最需要的品質。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請課后廣泛地搜集資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張、他的性格、他的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以<<我心目中的孔子>>為題,寫一份讀書報告。
古詩文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走近它、熟讀它、背誦它。讓它植根于我們的心靈,伴我們成長。
七、觀看網上文獻資料片《文化巨人——孔子》第九集《中庸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