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談小說》教案4
第二課時
(二)細讀課文,理解本文是怎樣塑造人物形象的(小通訊員和新媳婦)。 1 、小通訊員的形象:首先,人物性格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而越來越鮮明。開始,從“我”去前沿包扎所而引出通訊員 . ,當初,“我”對通訊員并因通訊員一下“把我撂下幾丈遠”而對他“生起氣來”,進而,對通訊員“總和我保持著丈把遠的距離”感到好奇,并且對當我與通訊員通過艱難而有趣的對話,便對他“越加親熱起來”;當通訊員和“我”一起把被子借來之后,“我”已“從心底上的小同鄉”;戰斗打響,不斷有傷員被送到包扎所的時候,“我”掛念著通訊員的安危,待通訊員身負重傷被送到包扎所時,“我強人著淚水”,“磕磕絆絆地跑去找醫生”。隨著這些情節的步步發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發生著變化,通訊員的性格也在不斷“我”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看出他細心地關懷同志;從他的靦腆羞澀,看出他的樸實、純潔;從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舉動錯誤的精神;從他掩護群眾和傷員,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正像茅盾在評這篇小說時談到,這篇小說“人物的形象是由人迎面而來,愈近愈看的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內心”。
2 、新媳婦的形象:
另一個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婦,過門才三天,渾身上下洋溢著喜氣。她盡咬著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沒笑完。這是一個她善良純樸,對“同志弟”有著樸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戰爭的意義,理解了小通訊員生命的價值,她便毫不猶豫地愛的嫁妝敬獻出來。小說主要寫了她在兩件事情上態度的前后變化。 ? 第一件事:對那作為新娘子唯一嫁妝的新被子,開頭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給傷員蓋,后來卻主動用它來給烈士收殮遺體。第二件事:在包扎所護理傷員時,開始又羞又怕,放不開手,后來卻莊嚴、虔誠地給重傷員解衣拭身子,通訊員犧牲后,她情,流著淚為他縫補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鋪在棺材里。新媳婦的性格變化,我們也是逐步認識的。開始作者讓我們著眼的是新媳婦的嫻靜、美麗、忸怩、羞澀,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地了解了她的內心,她對解放軍的熱愛。作者就是這樣一步深入一步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隨著情節的發展通訊員和新媳婦的形象越來越鮮明,越來越有光彩。
(三)探究文章是如何使用細節描寫的。
大量生動的細節描寫 , 使人物形象血肉豐滿 , 栩栩如生。
? 讀完 《 百合花 》 這篇小說,通訊員的形象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卻仿佛歷歷在目,使人有呼之欲出之感特的人物性格,還得益于許多典型細節描寫,尤其是前后呼應的細節刻畫,在全篇中就有這么幾處:通訊員槍筒插的樹枝和野菊花“我”兩個饅頭,通訊員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婦的棗底百合花新被,特別是通訊員被門鉤撕破衣服這一細節描寫,前后用了四次抱被子時因慌張而掛破上衣;第二次是通訊員要給“我”開飯是我看到的;第三次“我”看見他安詳的合著眼,軍裝的肩頭塊布還掛在那里”;最后一次新媳婦縫那個破洞。通過這前后呼應的細節描寫,一方面表現通訊員不顧個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質。另一方面表現新媳婦對通訊員的關心、痛惜。再如饅頭這一細節,出現兩次;第一次通訊員要去時給“我”留下的兩個飯,這是他對同志的關心、體貼;而第二次是當通訊員犧牲后,“我”無意中摸到他給“我”開的飯,兩個干硬的饅頭。撫通訊員的音容笑貌歷歷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讓人痛心疾首。另外,百合花被子,新媳婦的五次笑,步槍筒里的樹枝和野菊花等也是本文典型的細節。有些細節描寫不但深刻地刻畫了人物性格,而且對于表現主題也非常重要。例如:小說結尾對那條百合花被子的描寫,它不用,說明新媳婦對解放軍的真摯情感,而且巧妙地點了小說的主題:我們的戰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熱愛是當之無愧的人民對戰士的赤誠感情,猶如百合花那樣純潔、美好,又如通訊員槍筒里的樹枝和野菊花,這一細節,不僅直接表現通訊員加戰斗的樂觀情緒,而且說明他對大自然、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