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美》教案5
(3)“最高的美是畫家無法表現的,因為它是難于直觀的。這是一種奇妙的美。”奇妙在何處?
——“最高的美”應指內在美,比如德行,畫家怎么畫得出來呢?“奇妙”在于會起變化。在內在美的照射下,一個人假如原來外貌較丑,人們也會對他改變印象,覺得他美。如:“簡·愛”、“卡西莫多”,這種審美心理的變化簡直如同化學反應一般,怎么不奇妙呢?體育運動員不少從形體到顏色都不美,但當他站在領獎臺上,聽著國歌,看著國旗的激動神情,就覺得美。
(4)“美是不能制定規范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
——這句話的精髓是美是相對的,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的人對什么是美各有自己的看法,沒有統一的美的標準。“情人眼里出西施。”
例△中國唐朝以胖為美,體胖者生在今天就是機遇不佳,而楊貴妃機遇太好。
△伏爾泰:幾內亞人認為,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膚,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
△德行的美也不是絕對的,各個國家國情不同,各階段情況不同,如在日本是正派的事到了羅馬就不正派。
(5)“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美。”“可愛”一詞是否恰當?
——人到老年,因飽經世事而樂觀、豁達、開朗,笑對生活的一切,外貌是無美可言了,但性格和精神世界令人可敬可愛。
例:有的老人性格可愛得像個老頑童,對下一代呵護有加,舍生忘死,無私奉獻精神使他變得可愛。
教師:17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說過:女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女人如此,男人、老人亦如此。
(6)文章的開頭結尾似乎自相矛盾,開頭:美德只要樸素外表的襯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華貴也行。結尾:“只有把美的外貌與德行結合,才能……真正光輝。”究竟要不要外貌美?
——不矛盾。全文始終強調內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機遇不好,要加強修養,讓寶石發光,對“世上的許多美人”呢?不要倚仗年輕美貌,“只有二者結合才是最佳選擇”。聯系作者生平,從小出入宮廷,看慣了上流社會的貴族貴婦人們是怎樣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結尾的號召是有針對性的。
——至此文章的疑難問題得到解決,文章的主旨也應該清晰了:內在美勝于外形美,二者結合,美才放射真正光輝。
三、請同學們選取文中最精彩的句子做一張“美的格言卡”,你準備選哪句?
(估計選比喻句多,師:文章論美,語言本身也美,仔細推敲起來,恐怕就美在大量比喻,具體形象喚起我們的想象。沒有這些比喻,文章會像干癟的水果,盡管還有些營養,但引不起人們的食欲。)
四、同學們,培根的《論美》寫于400多年前的英國,此刻,當我們用一個當代中國青年的眼光來重新審視培根的觀點,你認為它過時了嗎?這篇文章無論在遣詞造句還是思想觀點方面還有沒有值得修正、補充和發展的呢?
估計會有的反應:
1. 沒有過時,內在美勝于外在美永遠不會過時。即使開放如美國,克林頓當總統時發現有緋聞還是差點下臺的。
2. 外在美與內在美可并重,因為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講究點包裝打扮,更何況現代科技手段為人的外形美創造了種種可能性。(整容術)
——但是任何科技手段都無法使我們的內在美得到任何一點彌補,因此培根此文的現實意義永遠不會過時,將伴隨人類社會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