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說課稿 2份
2、點明學習目標和重點,進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將就課文的寫作方法進行分析,這篇課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大量運用“重復”和“對比”手法,那么,什么是“重復”和“對比”?運用“重復”和“對比”有些什么好處和注意事項呢?在下面的學習過程中讓我們將一起來共同探討這些問題。在這節課中我們將重點分析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并力求通過分析讓大家對重復和對比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并能運用到以后的寫作實踐中。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為實現這目標而共同完成下面的學習內容。
2、 講解“重復”和“對比”的含義。(不要求學生背下來)
重復: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對比: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反、相對、相背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3、 舉例分析:(旨在讓學生對重復、對比手法有更清晰的了解。)
(1)《天凈沙•秋思》的例子。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講析:在這首元曲小令中我們幾乎找不到語法結構,但由于重復與對比的巧妙運用,使她成為千古絕唱。首句運用三個情調相同而形象不同的材料對象:“枯藤,老樹,昏鴉”。重復手法的精彩運用,渲染出一種濃郁的生命感受——悲涼、絕望、死寂。接著再采用對比手法,展現了一副明快、清新、溫暖的畫面——“小橋,流水,人家。”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和審美感受,使前者更孤寂,后者更溫馨。后兩句同樣運用重復的手法將那種悲壯蒼涼、孤寂凄清的生命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
(2)我們再來看故都的秋開頭通過運用“反復”所達到的藝術效果: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講析:“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是對秋天的重復、渲染、強調。第二、第三句則更進一層,寫故都的“秋味”特別的美,這是對文章中心立意的渲染、重復。“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三個“來得”是典型的排比、渲染、重復。“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在此,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無非是“我”不遠千里到北平的理由是飽嘗故都的秋意,作者還是采用重復、渲染,把一個“趕到”分說成兩個“趕上”,渲染旅途的輾轉艱辛,以形成反襯,突出對故都的秋的眷戀、神往。“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把一個“秋”字分為兩次說是為了渲染、強化對秋意的印象。)
《故鄉》中這樣的反復與對比也很多,先看前四個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