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教學設計2
【教學過程】
一、課前播放思鄉歌曲,創設情境(多媒體畫面)
導言:同學們,一年一度的元旦即將來臨,每當這時,遠居海外的游子會是怎樣的心情?(學生回答)誰能用一句詩來表達?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
“游子思鄉”是中國詩歌一個永恒的話題,那么,請同學們回顧你曾經學過或讀過的作品,說出有關描寫鄉愁的詩,詞,曲。(學生各抒己見)
有關作品:
1、馬致遠的曲:《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李煜的詞《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相見歡》“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3、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5、李白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6、崔顥的《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揮不走的鄉愁,牽動著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頭在一夜間!風流少帥張學良,困居中國臺灣幾十年,有多少離愁別恨,客死他鄉,團聚夢難圓?多少年來,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臺灣人民與大陸兩地相隔,飽受相思之苦,因而對鄉愁有著其他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深刻的理解。其的鄉愁詩也是異彩分呈。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中國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
二、簡介作者,了解寫作背景(幻燈片)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現居中國臺灣。當代詩人和詩評家,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8年發表第一首詩作,次年隨國民黨軍隊赴臺。1953年10月參加《創世紀》詩刊,致力于現代詩創作。主要詩作《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詩集有《靈河》、《余光中詩選》。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細,抒情纏綿,含蓄雋永。其鄉愁詩別具特色,有很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意味深長。
這首詩寫于1972年,當時,大陸與中國臺灣互不往來,幾乎隔絕。(鼓勵同學們向老一輩、歷史老師請教或查閱資料了解當時的情況)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全班同學自由朗讀,認真體會詩的內涵,討論朗讀的技巧。
思考討論以下問題:(幻燈片)
⑴ 這首詩表達怎樣的思緒?應該用怎樣的語調去讀?(學生體會,討論)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的刻骨銘心的思鄉之愁,應該用深沉,哀婉的語調來朗讀。
⑵ 每首詩的節奏以及重音如何把握?(學生討論,試讀,體會)
2、訓練朗讀:
⑴ 指定一名同學試讀,其他同學認真聽,注意剛才強調的有關問題。
⑵ 齊讀,男、女分讀,師生對讀,于反復朗讀中體會詩的意境和內涵。
四、賞析全詩
老師配樂范讀全詩,請同學們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思考討論:(幻燈片)
⑴ 全詩以什么為順序貫穿全詩?
全詩以時空的變化為線索,以個人的經歷貫穿全詩。
⑵ 這首詩運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鄉愁?詩中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效果?有什么深刻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