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教學設計2
詩人將不可捕捉的抽象的鄉愁描寫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使鄉愁有了寄托,變得具體可感,形象生動感人。
小時侯外出求學,“小小的郵票”,使我可以用家信來寄托著作者對母親,對故鄉綿綿的思念;長大后,出外謀生,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我來往于大陸和中國臺灣之間,了卻我的無盡的牽掛。后來,“一方矮矮的墳墓,使我與母親永遠生死相隔,永生無緣再見,也許,在母親臨死時還滿含熱淚盼望著團圓!現在,“一彎淺淺的海峽”使多少骨肉同胞兩地相隔,日夜思念!詩人將個人的悲歡與偉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感情撩人愁思。暗含了渴望親人團聚,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
全詩運用新奇的比喻,從紛繁的世事與曠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意象。除此而外,還運用了對比,反復,反襯的修辭手法,將游子思鄉的愁緒寫得具體可感,如泣如訴,哀怨動人。前三節猶如洶涌而進的波濤,最后一節轟然匯成全詩的九級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達到高潮。正如詩人所說:“縱的是歷史感,橫的是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詩人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時代不可比擬廣度與深度。
⑶ 拓展討論:
鄉愁是凝重的,詩中為何卻說“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
作者正語反出,以一種輕描淡寫使鄉愁濃縮于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上,反襯出鄉愁的濃烈。托物寄情,表達綿綿不盡的鄉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⑷ 整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見)
表達了作者渴望親人團聚,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
2、拓展延伸討論:(幻燈片)(學生各抒己見)
⑴ 假如當時你的親人有在中國臺灣的,你的感受如何?
⑵ 假如你是一位臺灣同胞,面對香港收復,澳門回歸,你會有什么感受?
⑶ 就我國目前的現狀,你有什么看法?
五、拓展練習
1、對比閱讀:學生作品《鄉愁》(自制幻燈片)
2、拓展閱讀有關余光中的詩句《舟子的悲歌》,《鄉愁四韻》(其二)
六、布置作業(幻燈片)
1、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仿照本詩的托物寄情的手法,以“母愛”為題,發揮想象,巧設比喻
寫一首小詩。
3、拓展閱讀:
⑴ 余光中的《鄉愁四韻》體會詩人的感情。
⑵ 閱讀散文,《冬季到臺北來看雨》體會海外游子的心情。(印發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