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課堂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
( 學生討論后,紛紛回答 )
生:我認為諸葛亮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人,他對曹操、孫權和二劉的情況是了如指掌,他知道避實擊虛,先拿下二劉,使自己的勢力逐漸強大后,再考慮對付曹、孫二人。
生:我覺得諸葛亮不是一個懼強凌弱的人,如果他是個 “ 懼強 ” 之人,他怎么會有成就霸業,興復漢室的計劃?他這是有頭腦的表現。文章里不是說 “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 嗎?他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攻打曹操的。
師:除了 “ 隆中對策 ” 這一部分,大家還可以看看其它段落。
(短暫的閱讀之后,又有學生舉手。)
生:我分析的是第一自然段。首先,我認為諸葛亮自比于管仲、樂毅,說明他非常自信,試想一下,若沒有真本事,他敢這么比嗎?其次,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元直都認為是這樣,可見不是瞎吹。
生:我有點不明白, “ 時人莫之許也 ” ,就是說當時世人都不贊同這種說法。我也看過《三國演義》,知道諸葛亮是一個軍事天才,那文章為什么還要寫 “ 時人莫之許也 ” ?這不和崔州平、徐庶二人的說法自相矛盾嗎?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諸葛亮是不是有些自命清高,有些狂妄呢?大家同意哪種看法?
(學生開始爭辯、討論)
生:時人,我想是當時社會上的普通人,普通人怎么能發現高人的真正面目,我想諸葛亮是個深藏不露的人,他不夸夸其談,四處張揚,一般人自然不知。
生:對!這說明他是一個沉穩的人、謙虛的人,要不徐庶怎么說諸葛亮是一條 “ 臥龍 ” 呢?
生:老師,我認為諸葛亮還是個美男子。(眾人笑) “ 身長八尺 ” 說明諸葛亮一定是個高大魁梧的人。
生:文章結尾處劉備說 “ 孤之得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 ,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重視,這也從側面烘托了諸葛亮卓越的軍事才能。
師:大家的思維非常活躍。有幾個問題我要問問大家:文章為什么要寫諸葛亮好為《梁父吟》?諸葛亮為什么要隱居田野?為什么劉備三請諸葛亮,諸葛亮才出山?
生:諸葛亮隱居田野,我想可能是由于他的性格決定的,前面大家不是討論了嗎?諸葛亮是一個不張揚的人,他深藏不露,我想他的官癮也不大。劉備三請諸葛亮,諸葛亮才出山,我認為是在考驗劉備是否誠心誠意。至于他為什么好為《梁父吟》,我沒想出來。
師:其他同學有沒有想出來的?(學生搖頭)
師:既然這樣,我來補充一下。《梁父吟》是一首流傳在齊魯之間的感慨時事,憂傷戰爭、亂的歌曲,諸葛亮借古抒懷,表達他感傷亂世的思想感情和對軍閥混戰的不滿。
生:這么說,諸葛亮可以說是個憂國憂民的人。
師:不錯。他厭惡軍閥混戰,所以隱居田野,所以甘做一 “ 臥龍 ” 。后來,他被劉備的誠心所感動,才決定出山輔佐劉皇叔。
生:這讓我想到,許多人絞盡腦汁想升官發財,而諸葛亮卻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他身上有一種 “ 傲氣 ” 、有一種 “ 傲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