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
孔乙己“窮得將要討飯”卻“好喝懶做”是因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惡勞,認為“萬般皆下品”,不愿勞動。
孔乙己“以讀書為傲”卻“半個秀才也沒撈到”說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甚深,“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根深蒂固,但卻成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
孔乙己“熱心教伙計‘茴’字寫法”表明他的空虛、無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連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卻“可有可無”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淪為笑料。
(二)品析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描寫。
1.學生自行從文章中找出人物描寫精彩的地方并品味其妙處。
2.小組討論。
3.小組代表發言。
〔學情預測〕學生的答案可能是豐富多彩的,教師要客觀地評點優劣,要指導學生聯系語境,抓住關鍵詞語品析的能力。
4.師生共同歸納。
(1)動作描寫:
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排”,頗為得意之狀,此時的孔乙己內心頗有幾分優越感。
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里,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摸”,已顯畏縮、困窘,此時的孔乙己被打斷的還有原本脆弱的一點尊嚴。
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嘆氣是因為惋惜“我”的“不可教”,也是寂寞無人懂的內在流露。
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坐著走去”是孔乙己留給人間的蒼涼背影,可憐復可悲。
(2)語言描寫:
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強詞奪理、死愛面子,也是自覺高人一等的妄自尊大。
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道,“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柜的時候,寫賬要用。”——為人的善良、忠厚,也是內心空虛,渴望與人交往的心情流露。
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面答道,“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柜,不要再提。——語言與神態的描寫揭示了孔乙己已經被逼到了找不到文言詞語來維護自己自尊的程度,內心的堅持已完全崩塌。
(3)肖像描寫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表現了孔乙己生活的貧困、被凌辱的地位、好吃懶做的惡習、始終追求功名的迂腐。
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悲慘的情狀暗示了其悲慘的結局。
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雖然潦倒,卻還以“讀書人”自傲。
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里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被惡意地揭了瘡疤,是心靈創痛的外在反應。
(三)歸納孔乙己的性格。
總結:孔乙己是一個地位低下、窮困潦倒、好喝懶做,追求功名至死不悟,自命清高、迂腐不堪、死要面子,同時又有著質樸善良的一面的社會邊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