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
三、布置作業。
1.思考“閱讀練習8226;探究”第一、二題。
2.完成《伴你學語文》中的本課練習。
第三課時
一、探究孔乙己的悲劇命運根源。
(一)由“笑”入手,探究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
1.學生思考:本文反復寫了多少次笑?這些笑說明了什么?
〔學情預測〕尋找寫笑的地方不難,但分析笑背后的內涵就需透過現象看本質,有一定難度,學生可能體味不夠深刻,教師需示范、引導。
2.交流歸納:
(1)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
引得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在這時候,眾人也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于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
這里的“笑”是對弱者的連續性的無情嘲弄,這種“笑”是殘酷的,殘酷在對人的自尊的摧毀。這便是孔乙己“使人快活”的地方,更是孔乙己的可憐、可悲之處。
(2)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
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這是對孔乙己殘余自尊的的最后摧毀,但是眾人又無明確的主觀惡意,這是一種含著笑意的惡毒。在貌似友好的笑中,包含著冷酷,對旁人的悲苦的麻木不仁,是一種無形的精神虐殺。
(二)走近作者,理解作者。
1.學生思考:對于孔乙己和那些笑他的人,作者的態度是什么?
2.討論交流。
3.明確:
——對于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對于那些笑他的人:無情地揭示與譴責看客的冷漠與麻木不仁。
在魯迅看來,孔乙己不過是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制度是可惡的,人是值得同情的。他要揭示的 不是孔乙己的惡,而是周圍的人對他缺乏同情心的丑。
(三)討論歸納小說的主題思想。
總結:這篇小說,通過對孔乙己后半生幾個悲慘生活片斷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備受科舉制度摧殘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控訴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揭示了國民冷漠、麻木的狀態和封建制度人吃人的罪惡本質。
二、《范進中舉》與《孔乙己》比較閱讀。
1.小組討論:同是描繪舊式讀書人的悲劇,《范進中舉》與《孔乙己》在人物形象、主題、作者的態度、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
2.全班交流,明確:
(1)人物和主題思想。
范進與孔乙己同是讀書人,一個到晚年終于中舉而發瘋,一個始終沒有進學,潦倒而死。從思想性格方面來說,他們都熱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瘋的不知為何而瘋,死的不知因誰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憐。因此,這兩篇文章都從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精神、肉體的毒害、摧殘。
(2)作者的態度。
《范進中舉》和《孔乙己》都運用了諷刺手法,但又有區別。前者是對主人公(范進)尖銳的嘲笑,那“抱著雞,手里插了草標”的形象,那“頭發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態,刻畫得入木三分;后者對孔乙己那又臟又破的長衫,那“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的描繪是嘲諷而帶有溫情的。
(3)表現手法。
《范進中舉》主要運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主題思想;而《孔乙己》則選取人物一生中幾個富有表現力的片斷,放在一個典型的環境里,去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3.這兩篇小說你更喜歡那一篇?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