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下冊《蒲柳人家》學案及答案
《蒲柳人家》
教師寄語:“我要一生一世謳歌生我養我的勞動人民”(劉紹棠語)
學習目標:
1、欣賞文中刻畫的鮮明、豐滿的人物形象。
2、體會小說中精彩的肖像、動作和語言描寫,揣摩語言運用的高 妙。
3.了解20世紀30年代京東北運河岸上農村的世態人情與精神風貌;感受小說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養良好的審美趣味。
學習重點
1、體會人物形象刻畫的技巧。
2、體會小說高妙的語言運用。
學習難點
理解小說所具有的民族作風和民族氣派。
關于作者:
劉紹棠(1936-1997),當代作家。河北通縣(今北京市通州區)人。1949年讀中學時開始發表短篇小說。1951年到河北文聯工作半年,閱讀了大量文學名著,深受孫犁作品熏染。擅長鄉土文學的創作,作品反映農村的濃郁歷史和風土人情,格調清新淳樸,文筆通俗曉暢。自稱作品是“為粗手大腳的爹娘畫像”。作品有短篇:《青枝綠葉》《中秋節》;中篇:《運河的槳聲》《蒲柳人家》(獲首屆全國優秀中篇二等獎);長篇:《春草》《京門臉子》等。
學習過程
一、基礎知識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搟( ) 嘬( ) 剜( ) 檎( ) 榮膺( )腌臜( ) 捯氣( ) 隱匿( ) 呼哨( )斷壁殘垣( ) 如坐針氈( ) 影影綽綽( )
2.解釋下列詞語
一氣呵成:
如坐針氈 :
影影綽綽 :
望眼欲穿:
二、理解探究
1、文章主要寫了幾個人?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你認為主人公是誰?斷定的理由?
2、何滿子的奶奶為什么號稱“一丈青大娘”?
3. 小說通過充滿稚氣、機靈頑皮的何滿子的眼睛,勾勒了京東北運河邊上農民的性格命運。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爺爺何大學問是課文的兩個主要描寫對象。那么,他們兩人鮮明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4.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動作和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性格的?請畫出有關語句并體會其作用。
三、合作釋疑
1. 揣摩品味獨具魅力的小說語言。
2.感情誦讀,體會小說濃郁的鄉土氣息。
3. 《蒲柳人家》是劉紹棠獨具風格的鄉土文學的代表作。那么,你認為它的民族作風和民族氣派體現在哪些方面?
四、課內精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何滿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個兒,一雙大腳,青銅膚色,嗓門也亮堂,罵起人來,方圓二三十里,敢說找不出能夠招架幾個回合的敵手。一丈青大娘罵人,就像雨打芭蕉,長短句,四六體,鼓點似的罵一天,一氣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動起手來,別看五六十歲了,三五個大小伙子不夠她打一鍋的。
她家坐落在北運河岸上,門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門口路過,也正是歇晌時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籬笆外的傘柳陰下放鴨子,一見幾個纖夫赤身露體,只系著一條圍腰,褲子卷起來盤在頭上,便斷喝一聲:“站。 边@幾個纖夫頭頂著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頂水又逆風,還沒有歇腳打尖,個頂個窩著一肚子餓火。一丈青大娘的這一聲斷喝,他們只當耳旁風。一丈青大娘見他們頭也不抬,理也不理,氣更大了,又吆喝了一聲:“都給我穿上褲子!”有個年輕不知好歹的纖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沒好氣地說:“一大把歲數兒,什么沒見過;不愛看合上眼,掉過臉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來,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兩只叮叮當當響的黃銅鐲子,一陣風沖下河坡,阻擋在這幾個纖夫的面前,手戳著他們的鼻子說:“不能叫你們腌臢了我們大姑娘小媳婦的眼睛!”那個不知好歹的年輕纖夫,是個生楞兒,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說:“好狗不擋道!”這一下可捅了馬蜂窩。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個耳刮子搶圓了扇過去;那個年輕的纖夫就像風吹乍篷,轉了三轉,擰了三圈兒,滿臉開花,口鼻出血,一頭栽倒在滾燙的沙灘上,緊一口慢一口倒氣,高一聲低一聲呻吟。幾個纖夫見他們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聽咯吧一聲,一丈青大娘折斷了一棵茶碗口粗細的河柳,帶著呼呼風聲揮舞起來,把這幾個纖夫掃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紛紛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饒,站在河邊大罵不住聲,還不許那幾個纖夫爬上岸來;大帆船失去了纖力,掌舵的綻裂了虎口,也駕馭不住,在河上轉開了磨。最后,還是船老板請出了擺渡船的柳罐斗,釘掌鋪的吉老秤,老木匠鄭端午,開小店的花鞋杜四,說和了兩三個時辰,一丈青大娘才算開恩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