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感悟藝術”教學設計(下)
李憑箜篌引
【教學目標】
1.鑒賞作者描寫音樂旋律的技巧。
2.學習在比較中歸納課文的藝術特點。
3.學習課文層次清楚,首尾照應,言簡意賅的記敘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掌握詩歌中想象、比喻等修辭手法。
難點:理解《李憑箜篌引》中典故和意象的象征意義。
【媒體準備】
多媒體教具;投影儀。
【課時安排】
3課時。
【預習要求】
閱讀全文,查找生字詞的讀音和解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心血凝成的作品》
一、作者簡介:(投影展示)
馬可(1918-1976)江蘇徐州人。曾在河南大學化學系學習,后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導下,參加河南抗敵后援會巡回演劇第三隊。1939年抵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工作團工作、學習,得到冼星海、呂驥等人的指導,記錄、整理過大量民族資料。后在東北解放區從事音樂活動,解放后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一生寫了二百多首(部)音樂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灣》、《我們是民主青年》、《咱們工人有力量》、《呂梁山大合唱》,秧歌劇《夫妻識字》歌劇《周子山》(與張魯、劉熾合作)、《白毛女》(與瞿維、張魯、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結婚》,管弦樂《陜北組曲》等流傳最為廣泛。
二、檢測預習。
給加點的字注音:(多媒體投影)
凜冽(lǐn liè) 霎(shà)時間 皓(hào)月 清寥(liáo)
悲天憫(mǐn)人 顫栗(zhàn lì) 吞噬(shì)
三、導入示例:
在本單元我們學過音樂家冼星海的自敘《留學巴黎》,我們敬佩他身陷貧賤卻不移大志的決心,也為他獻身祖國的熱情而感動。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馬可的《冼星海傳》中的一章。馬可是冼星海的學生,他寫《冼星海傳》,所根據的就是冼星海的自述。本課文的素材就是冼星海的《留學巴黎》中關于寫作《風》的片斷。同樣的事情,換一個敘述者,會有怎樣的效果呢?
四、用比較法指導學生理清課文脈絡。
1.請一位同學用概括的語言,說說這篇課文寫了冼星海在巴黎求學的幾件事?
明確:主要寫了三件事:冼星海創作《風》、外國音樂家對《風》的評價、投考高級作曲班的波折等。
2.冼星海在《留學巴黎》中提到的事情還有很多,為什么作者單取這三件事情來寫呢?
明確:選取的這三件事,都是留學巴黎中最感人的故事,也是最重要的事件。冼星海考取巴黎音樂院,是他留學的一個主要目標。這三件事同時也是很富有戲劇性情節的故事,如考場事件。
3.比較兩篇課文對于創作《風》的描寫,有什么不一樣的記敘特點?
明確:冼星海的原文大都是比較精練的敘述,展開有限的描寫的只有這么幾行。
我寫自以為比較成功的作品《風》的時候,正是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時候。我住在一間七層樓上的破小房子里,門窗都壞了,巴黎的天氣本來就比中國南方冷,冬夜又刮大風,我沒有棉被,覺也睡不成,只得點燈寫作,哪知風猛烈吹進來,煤油燈(我安不起電燈)滅了又滅。我傷心極了,我打著戰,風穿過門窗,猛烈嘶吼,我的心也跟著猛烈撼動。一切人生的苦、辣、辛、酸、不幸,都洶涌起來。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于是借風抒懷,寫成了這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