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感悟藝術(shù)”教學(xué)設(shè)計(下)
明確:不會。因為要讓箜篌之聲,占領(lǐng)全部空間,不受任何影響。相反,高空中惟一存在的云,要被箜篌之聲影響到衰頹,到不能、不敢飄動的程度。
3.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箜篌音響效果是太強烈了,連昆山之玉都被震蕩得碎了。在這里,詩人為什么不用“鳴”字,而用“叫”字?
明確:要從音響效果上來理解:昆山之玉可以碎,鳳凰可以叫,芙蓉可以泣,香蘭可以笑。四者皆貴重之物,而引發(fā)之聲,不一味典雅地悲愁,也不限于凄厲,也有興奮和歡樂。詩人追求的效果,是悲歡、邪正、雅俗的復(fù)合趣味。
4.在接下來的意象中,則以現(xiàn)實和神話的交織為特點: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十二門,是皇家宮闕的景觀;而紫皇,則是道家的神仙之宗;女媧,又是神話人物。三者雜處,意在構(gòu)成一種錯綜的復(fù)合和意象的群體。有人闡釋女媧一句,說樂聲傳到天上,正在補天的女媧,聽得入了迷,竟然忘了自己的職守,結(jié)果石破天驚,秋雨直瀉。這樣跳躍的想像,這樣多元的意象,在通常的情況下,是有點冒險的,可能要造成蕪雜的,但在李賀這里,卻構(gòu)成一種迷離恍惚,怪怪奇奇夢幻的景觀。在這種景觀中,現(xiàn)實退隱了,甚至連李憑、連箜篌都消失了,留下的只有為音樂所激動的神話人物和動物: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李賀的用詞詭怪奇崛:神女以嫗為怪,魚以老為奇,蛟以瘦為異,皆足以顯示詩人語不驚人死不休,追求話語突圍之志。
5.至于最后,兩句本當(dāng)為結(jié)束語,然而卻無明顯的結(jié)束感可言:
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這就是說,箜篌之樂音,使吳剛都忘了自己千年不息的勞作,而轉(zhuǎn)入沉吟。這一幅圖畫和前面的夢入神山老魚跳波瘦蛟起舞的動態(tài)、甚至更前面的昆山玉碎香蘭泣露的紛紜飛躍相比,是相對靜止的圖畫。就在這種相對靜止的圖畫中,一切歸于安寧,留給讀者以意味深長的沉吟。
“露腳”放在這里,有什么意味?
明確:表現(xiàn)了露水慢慢潤濕寒兔的過程,亦即襯托出吳剛?cè)朊月牁返穆L過程。
四、分析比較《琵琶行》《李憑箜篌引》側(cè)面烘托的特點,哪一篇最好?
《李憑箜篌引》效果手法最好:《李憑箜篌引》的效果手法最好,好在豐富、玄妙、雄奇、瑰麗。豐富在幾乎每一聯(lián)都用了效果手法。玄妙在不少效果手法同時又是或又可理解為比喻。雄奇是既氣魄宏大又奇特詭譎。瑰麗是每一側(cè)面描寫都是典麗華美之象。具體如下:第一聯(lián)是效果手法,樂聲之美充溢了天宇,使山也空靜,唯聞箜篌之聲,吸引得云霧都停止了流動(即響遏行云之意)。第二聯(lián)的效果是說李憑所彈箜篌感動了神女,使神女們也想以她們的悲情悲樂和他一比高低;此聯(lián)也可說是比喻,即其樂聲激起的情感好比江娥的悲情、素女的悲樂(只有被奉為經(jīng)典的神女悲情、悲樂可比)。第三聯(lián)的效果是指其各種各樣的樂聲或激越得震碎了昆山之玉,或清亮得引發(fā)鳳凰啼叫,或哀怨得使芙蓉悲泣,或歡快得使香蘭歡笑;或又為比喻,即以此四樣華美物象比喻、形容樂聲的激越之美、清亮之美、哀怨之美、歡快之美。第四聯(lián)是效果手法,意為溫暖了京城,感動了天神。第五聯(lián)首先是效果奇特,即樂聲使補天的女媧入迷得忘記了職守,結(jié)果石破天驚,秋雨直瀉;或說樂聲震驚了整個天界,結(jié)果天驚石破,引來了秋雨。其次也可理解為比喻,言其樂聲之奇?zhèn)ハ螅ㄅ畫z補天處)石破天驚,秋雨直瀉。第六聯(lián)前句為效果手法,指樂聲的美妙使人產(chǎn)生了幻覺(夢入),仿佛看見李憑在神山上教授那位神女學(xué)彈箜篌,即神話中那位善彈箜篌的神嫗就是李憑教會的;后句是效果、比喻兼用,既以《列子•湯問》的“鼓琴而鳥舞魚躍”之典比喻李憑的絕技,又以連無知的動物都?xì)g騰起舞表示音樂的超凡效果;并且,女以神為異,魚以老為奇,蛟以瘦為怪,其物象的奇詭足見此樂曲非人間能有。第七聯(lián)是效果,月宮中的吳剛都聽入迷得一夜無眠,直至晨露打濕了桂樹下的寒兔。總體而言,其效果叫驚天地,泣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