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感悟藝術”教學設計(下)
4.作者亮出他的論點后,卻不進一步加以闡述,而是又去談《老殘游記》里的“千佛山倒影”,這是為什么呢?
明確:先是從正面說明實地考察的重要性,接著又從反面說明,如果不實地考察,就抓不住特點,也就只能用一些套語了。而“因襲的詞章套語決不夠用來描寫景物,因為套語總是浮泛的,籠統的,不能表現某地某景的個別性質!焙m還特別指出就是老殘也難免有偶然的錯誤,其原因就是“作者誤記”,當然是實地考察不嚴所致。同樣是為了論證課文的中心論點。
5.接下來作者又選取了《老殘游記》里一個非常精彩的片段——白小玉唱書——加以分析評價。同學們對照課文《明湖居聽說》這一課,分小組討論:劉鶚的這段描寫好在哪里?胡適在課文中的評價你同意嗎?
明確:這一段文章的好處的分析,可以集中在一點,那就是音樂本來是不能用文字寫出的,只能聽的,可是劉鶚卻把它寫得具體了。這主要是因為他用了“七八種不同的比喻”,給讀者留下“明了的印象”。
當然,胡適這樣的分析,也有不太到位之處。具體來說,就是對這七八個比喻缺乏分析。其實,這七八個比喻,妙就妙在把不可見的聲音用軀體可感的心理效果和可見的形狀來表現。文章中諸如吃了人參果,五臟六腑像熨斗熨過一樣,把聲音的尖細比作一線鋼絲,傲來峰,東洋煙火等等,都是突破了聲音的局限性。
6.課文的最后,胡適又舉了一個例子。說的是什么道理呢?
明確:說明要寫得好,非得下“精細觀察”的工夫不可。文章最后一個例子,又回到開頭論點上來,強調為文一定要實地觀察,而且要精細觀察。
四、學習議論文的寫作方法。
結合分析課文的過程,請同學們來談談這篇議論文的寫作方法。
明確:先是用例證法把作者的觀點——所強調的文學要“寫實”,作“實地的考察”,不能“用套語濫調”——引了出來。接著,用劉鶚的一首詩和一個散文片段做比較,通過對比論證引出課文的中心論點:要寫出個性來,寫出特點來,不能泛泛之談。最后作者結合《老殘游記》里的精彩片段,再次強調了“精細觀察”的重要性。
五、同學們想想看,文學寫作僅有實地觀察就夠了嗎?
明確:實地觀察固然十分重要,但也有其局限。這個局限就是過分的實地觀察,亦步亦趨的追隨現實,也可能壓抑了想像。而為文并不僅僅是現實的照抄,作者的想像、選擇、主觀情志的滲透,是文章的生命線。胡適的理論,不但在理論上是片面的,而且在實踐上,也是片面的。
六、本課的一個重要的觀點是要寫出“個性的差別”。請以此觀點,評析《明湖居聽書》與《琵琶行》運用“比喻”的不同特點。
明確:(《琵琶行》重在貼切表現樂聲的質地,喻體多顯人們熟悉的聽覺、視覺形象。王小玉例重在表現對唱調的美妙感受,喻體有視覺形象,更有內部感官反應,夸張也恰切)
先說兩篇比喻共同特點。1.總的就是胡適說的音樂只能聽,無可視形象,不容易用文字表現,所以要用許多具體的物事來譬喻。2.喻體多為美好的事物,且都有一系列的比喻,產生疊加效應,使所喻事物的特性顯得格外鮮明。3、都表現了音樂的從高到低,從底到高。
寫出事物的個性差別、個別性質,不作籠統、浮泛的描寫,這是胡適更為重要的觀點。以此具體分析兩篇的比喻如下:1、《琵琶行》重在表現琵琶樂聲本身的音樂質地,即音色、亮度等等,具體如沉重、激越、清脆、清亮、婉轉、幽微、高亢、凄厲等。所以其喻體多呈現人們熟悉的聽覺形象、視覺形象,也不太夸張,而比較貼切,如珠落玉盤等等。2、王小玉例重在表現那節節攀高,又節節降低,再從無到有,由低忽高的美妙唱調給人的極致感受,因此喻體除了有可見的視覺形象外,主要還呈現了內部感官的反應,而且多恰切用了夸張修辭手法。如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處不暢快,如比喻為一峰一峰攀登泰山,天外有天,愈翻愈險,愈險愈奇,如像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中盤旋向下,這些比喻都有視覺形象,更有內部感官的體驗,夸張效果也好。3、《琵琶行》很好表現了音樂停息后,聽者的情緒體驗仍在延留,仍沉浸在藝術享受中,但未用比喻;王小玉例未寫“延留”。4、通過其他感覺,特別是內部感官的感覺來體驗音樂的聽覺感受,就是過去講過的“通感”(包括兩篇,包括后面將提到的);在通感上王小玉例突出得多。5、其他:比喻由低忽高,《琵琶行》用銀瓶破裂,聽覺、視覺結合,仍重在音樂質地的貼切轉換;王小玉例用忽地五光十色、天女散花的東洋焰火,仍重在通過視覺形象獲得對音樂的感受。又,音樂漸漸停息,前者有比喻,主要呈現視覺形象(冰下難流等),也重在感受,寫出了漸漸停息之美;后者無比喻。又,音樂漸漸由無到有,前者未寫;后者用仿佛有一點聲音從地底發出作比,屬聽覺,仍重在感受,寫出了音樂由無漸生之美。
七、布置作業。
完成《伴你學語文》相關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