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感悟藝術”教學設計(下)
而在馬可這里,光是《風》的寫作過程,就是兩千多文字。冼文敘述概括,本課敘述詳細。
五、分析課文中的三種“風”。
1.作者為什么要如此著力寫《風》呢?
明確:當然是因為,這是冼星海在巴黎命運轉折的關鍵。《風》這個奏鳴曲,得到了法國音樂界權威的賞識,他才獲得了投考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的資格。
2.在本課中,“風”除了是指巴黎寒夜中的狂風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含義?
明確:在本文中,風具有三重含義。首先就是冼星海住處的風;其次,是杜甫的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風;這二者凝集起來,成為第三種風,就是冼星海作品中的“風”。
3.首先,我們來看冼星海住處的風。這是大自然的風。馬可沒有到過巴黎,難得的是,他把風寫得那樣具有感性色彩。這得力于馬可的想像力。他是怎樣寫出風的嚴酷的呢?
明確:這種嚴酷,只用了幾個有特點的細節就顯得飽滿起來。窗外的風聲,“猛烈的嘶叫”,“窗頁被吹落”,“玻璃嘩啦啦啦摔成碎塊”,“譜紙被吹得滿屋飛舞”,煤油燈火,不斷地熄滅。
4.其次,如果光是寫巴黎的風的嚴酷,對冼星海的生命的概括還是不夠的。作者又聯想到了哪里的風?
明確:風意味著苦難。不僅僅是在巴黎,馬可把它擴展到冼星海的整個生命中去。他讓冼星海在忍受巴黎的寒風之時,聯想到十多年前,廣州珠江上的小茅屋前的風雨聲。北京寒風中傳來的槍聲和犬吠,水災地區“吹裂肌膚的烈風”。這是包含著冼星海自傳的風,民族的歷史的風。這些細節描寫,不但讓讀者感覺到風的寒冷,也表現了冼星海對祖國命運的隱憂。
在冼星海的文章中,關于創作動機,只有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四個字:“借風抒懷”。馬可的功夫就是把這四個字,通過藝術想像,把它和冼星海的童年經歷、祖國同胞的苦難結合起來。
5.冼星海作品中風的形象,到底是什么樣的呢?請同學們找出課文中用音樂描寫風的語段。
旋律轉入一種顫栗的、不安的音調中去。……音樂從那減七和弦的悲劇氣氛中轉入新的樂段,經過一個色彩性的、幻想的間奏,過渡到一種堅實、壯麗的樂句上去。這時,他仿佛覺得老詩人的巨大的身影就站在他對面,那深遠的眼光和蒼勁的臉色像要透過歷史的帷幕給世世代代的受難人以鼓舞和安慰。
音樂形象是旋律,本來是語言所不能傳達的,但是,馬可找到了表述音樂的形象的語言,把專業性術語和形象的可感性結合了起來。
在這里,音樂術語構成了音樂的旋律形象,更借助著對杜甫的想像,透露出冼星海的內心形象,把音樂的風和冼星海內心的風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
六.同樣是描寫留學巴黎期間的三件事,冼星海和馬可各自用了兩種不同的記敘方式,同學們覺得哪一種更好呢?分小組討論后回答。
(注意:學生可能有各自的喜好,言之成理即可,不一定要有統一的認識。)
明確:馬可描寫的《風》的創作,集結了主人公對自身苦難和對祖國苦難的強烈感受,是他在巴黎期間被逼得走投無路的最困難的時期,又是其創作成功的轉折點、命運的轉折點。主人公本人在《留學巴黎》中也是花筆墨最多,情不自禁描寫起來的最重要的一段。此事當然是主人公巴黎經歷中最感人的故事。
馬可運用的是文學描寫,其不同于《留學巴黎》之處,也是其優點或特點主要有:1、對于凜冽的冬風、酷冷以及無法抵御風寒的居所,增加了許多富有感性的細節。2、增加了顯現社會苦難、祖國苦難的各種風的描寫,如珠江邊的風雨聲、裹夾著槍聲犬吠的寒風、大水災中興風作浪的烈風。這些苦難在《留學巴黎》中只是部分有概略提到且不是與《風》的創作放在一起,而在馬可的筆下不僅內容多了、寫細了,而且與《風》的創作放在了一起。這樣,“風”的內涵、主人公情感的深廣度都擴展了。3、《留學巴黎》沒有對它的音樂形象的創作過程展開描寫,在馬可筆下作為主要內容出現了,細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音樂形象的轉換,且成為凝結上述各種“風”的核心。特別是音樂創作的最后部分,尤其鮮明地把“心血凝成”四字形象展示了。即他把主人公連棉被都沒有的生活細節與杜甫“布衾多年冷似鐵”聯系起來,說“此刻他連一條冷似鐵的布衾都沒有,而且還遠離祖國的土地千萬里”,于是音樂的旋律轉入顫栗不安的音調中,但緊接就過渡到詩人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的博大情懷,樂聲由悲切轉入壯麗的結章。總之,這樣豐富的、有深度的、又統一的文學描寫是《留學巴黎》所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