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感悟藝術”教學設計(下)
第一,惟妙惟肖表現了這仿真之狀,文章并未對每一聲音的具體情狀都進行描繪,多數只是如“深巷犬吠聲”、兒“大啼”等等簡單一句,為什么給人逼肖如真的感覺呢?原因有二點:其一,有三類聲音都給人真實感。1、使人感到聽眾已細致分辨出數十上百種不同的聲音。男女長幼及其各種動作的聲音都能細微“聽”出,非“真”無以至此,特別如主編導讀說的,溺瓶中聲、溺桶中聲都能分辨出,確實“眾妙畢備”。2、最后的“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處”的聲音多至耳朵無法分辨,是萬聲匯于一處的場面的真實。3、也有少數聲音的細節描繪,如微聞鼠聲作作索索,盆器傾倒,這是周遭安靜下來的情景的真實。其二,這些豐富復雜的聲音不是游離的、互不關聯的、陌生的,而是一幅完整熟悉的市民日常生活圖景的再現(對聽眾、讀者都如此),真實感自然增強,自然無不“微笑嘿嘆”,甚至信以為真,“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第二,寫出了口技表現者善于調動聽眾心理反應,實現了聽眾對口技“仿真”的心理期待。此口技表現者很高明,不僅具體的聲音、場景仿真過硬,而且表演過程不是平鋪直敘,而是一波三折,一張一弛,象說書一樣使得聽眾的心理一起一伏。文字表現者一樣高明,把這調動心理反應和實現聽眾心理期待的過程寫出了,使讀者也如臨其境。開始是由遠而近,由漸漸騷動至眾聲并發,于是聽眾“無不伸頸側目”,“以為妙絕”。接著由這小緊張轉入弛緩,漸至寧靜,靜至可微聞作索鼠聲,于是“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才弛緩一會,即又轉入緊張,而且是高潮性的大緊張,突然火起,火災現場的千百種聲音驟然降臨。文章連用五個“百千”,語氣越來越急促,場面越來越緊張,最后是千百種火場聲、救火聲同時并發,眾聲莫辯,場面急迫混亂、驚心動魄,以致聽客以為置身其間,無不變色起身,紛紛欲逃離現場。這已經是以假亂真,仿真之高潮了,所以表演者把它放至最后。
第三,以對比手法、側面烘托(效果手法)有力突出了技藝的高超。1、對比是指開頭、結尾段有關演員之少、道具之簡單的交代與中間三段所表現的聲音的豐富復雜形成鮮明的對比。對比是相互的,即放在一起互相突出,少的越顯少,多的越顯多,實際要突出的就是技藝的高超。有人認為這是側面描寫(側面烘托、反襯),這也是相互的,即從演員之少、道具之簡單的角度反襯出聲音如此繁富的不可思議,從聲音繁富的角度又反襯出演員只一人、道具又如此簡單的匪夷所思,實際要突出的仍是技藝的高超。2、前述的三處心理反應的描寫,是典型的效果手法,有力烘托出了口技惟妙惟肖的仿真和以假亂真的驚人程度。
六、討論二:有人說,課文的最后一段是多余的,應該刪去。你們贊同嗎?為什么?
明確:自然不能刪去,主要是與“百口百舌不能名其一處”句群對比,更見技藝的高超。
1.前面已述其對比、反襯作用,但它比開頭的同類作用為重要和特殊。如主編導讀指出的,它是緊接著“凡所應有……幾欲先走”這段話而來的,它有三重的對比、反襯:第一重是縱有百手百指、百口百舌都不能一一辨識、說清現場的那么多聲音,而撤屏視之,全部聲音就是從這一人口中發出的,如此緊挨的強烈對比,技藝的高超給人更深刻更新鮮的印象。第二重是聽眾已忘記了開頭早見到口技者,以為真的置身火場,恐怖得幾欲逃離,現在再次現身,聽眾清醒過來,當對其人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第三重是聲音多得百口百舌都無法一一說清,聽眾已不相信這是口技所為,“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現群響畢絕,確為一人之功,方知世上真有這等絕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