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教學設計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整體感知明思路
1.學生自讀課文,劃分文章結構層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
3.集中交流明確。
4.教師小結:本文按大樹生命經歷的順序敘事,越是久遠的敘述得越簡略,越是近期的敘述得越詳細。寫大樹的早期、近期和現時的情況,都有較為明顯的語言標志。同學們在梳理文章思路時,要充分借助這些語言標志。
三、尋讀課文繪形象
要求:速讀課文,尋找文中描繪大樹形象的語句,然后根據這些語句試著畫一畫老樹。
提示:要找準關鍵詞(泥濘的小路 老式平房 佝僂 老態 樹頂繁密 霉黑潮濕的皮層 隆起的筋 縱裂的紋……)
四、默讀全篇談精神
問題:這樣一棵佝僂老態而又堅固的大樹,有著怎樣的品格呢?
請默讀全文思考。
明確:那樹經久屹立,目睹著大地的滄海桑田,給人以邈遠的歷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災禍面前“毫發”未損,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幟:它綠化大地,蔭庇人類,只愿給予,從不索取。
五、精讀局部議命運
1.讀文章第三部分,講講現時大樹的命運。
一個深夜,電鋸鋸倒了大樹,伐樹的工人又連夜對大樹進行了肢解,然后運走了枝干,第二天早上。路上只剩下一些碎葉。
2.面對這棵老樹,作者的態度是怎樣的?交通專家的態度是怎樣的?你又怎樣看呢?
作者對那樹懷有深情,對它悲慘的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對鋸伐大樹的這種行為深感憤恨;而交通專家卻認為這棵樹有害無益。
六、前后比照說感悟
話題:那樹綠著生,最后在人類文明發展的車輪下綠著死了,作者通過敘寫那樹的生命歷程,是想向讀者傳遞一種什么思想?說說你讀過課文之后的感悟吧!
示例: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存,人類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人是生命體,樹也是生命體,野花野草、小蟲小鳥也是生命體。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第四學段的學生閱讀文章時,應該具備通過自己的深入閱讀對課文進行一定的質疑、探究的能力,能夠在同學間的研討中獲得啟發,學會分析思考,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教學步驟:
一、檢查課文預習情況
1.關于作者:請同學們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介紹作者。
2.關于文本:請幾位同學朗讀文章,其他同學糾正讀音,同桌間互相提出關于字詞方面的問題,相互解答。
二、梳理文本
在預習的基礎上,再次細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的內容。
2.理清作者敘寫老樹的思路,說說作者融入描繪中的情感。
三、探究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