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
7.“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睉(yīng)該怎樣理解?
明確:如果人民滿懷希望,并團結(jié)一致地為這希望奮斗,希望則“無所謂無”;如果人們心里充滿希望卻不去奮斗,希望則“無所謂有”。關(guān)鍵在于應(yīng)該去爭取、創(chuàng)造,應(yīng)該積極面對未來。作者沒有承諾,但是給了人們希望,鼓勵人們?nèi)プ非蟆?
[特色鑒通]
1. 多方面地運用對比手法,多視角地揭示主題思想,給作品增添了更濃重的悲劇色彩。
如蕭索破敗的荒村與海邊沙地神異的圖畫,構(gòu)成景物的對比。少年閏土與中
年閏土,“豆腐西施”與“圓規(guī)”,構(gòu)成人物今昔的對比。在人物的對比中,又有著諸多層次:有閏土、楊二嫂前后肖像的對比;有閏土前后語言、行動、氣質(zhì)、性格的對比;閏土與楊二嫂性格的對比;有“我”和少年閏土的友誼與“我”和中年閏土的隔膜的對比;有中年的“我”和閏土隔膜與宏兒和水生的“一氣”的對比。各方面的對比,把舊中國農(nóng)村日趨貧困、人與人日趨冷漠的主題思想揭示得更深更廣。
2. 傳神的肖像描寫,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
如對少年閏土肖像刻畫,勾勒出一個健康活潑的農(nóng)家少年的形象,而對中年閏土所刻畫的是一個受盡折磨和壓榨的舊中國農(nóng)民的形象。對楊二嫂素描式的勾勒雖無一貶詞,卻刻畫了一個潑辣粗俗、令人生厭的農(nóng)村婦女的外部形象。
3. 景物描寫中深沉地激蕩著作者思想感情的波瀾
小說一開頭就用陰晦的天氣、嗚嗚作響的冷風(fēng)、蒼黃的天空、蕭索的荒村勾勒出冬日江南農(nóng)村死氣沉沉的景象,透露出“我”悲涼的心緒。在小說里,作者將荒涼的景物與悲涼的情緒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創(chuàng)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小說里也有一幅閃著燦爛光彩的圖畫,即作者回憶少年閏土的那幅“神異的圖畫”,景物描寫中寄托了作者對美好景象的深切向往。
[能力練通]
一、語言訓(xùn)練
1. 給下列加點字的注音
陰晦( ) 五行( ) 潮汛( ) 愕然( )
嗤( )笑 髀( ) 瑟( )索 黛( )
恣。 )( )
2. 請描述“我”回鄉(xiāng)的心情變化歷程。
答: 。
3. 課文在“我”回故鄉(xiāng)的路上插入對少年時的回憶,用的是插敘的寫法。如果小說用順序的寫法,先敘少年時的生活,然后再敘“我”這次回鄉(xiāng)的經(jīng)過,會有什么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