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生借書說教案
( 六 ) 疑難解析及思路范例
1 . “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 !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中的“然”和“然則”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
“然”和“然則”在文言文中都充當連接成分,但一個是詞,一個是短語,具體用法也不同。“然天子讀書者有幾”中的“然”,相當于“然而”“可是”等,表示轉折的意思。“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中的“然則”,相當于“這樣 ( 看來 ) ,那么……”,它緊承上文引出下面的意思。對“然則”的解釋不能生搬硬套、僵化呆板,應注意結合具體語言環境來理解、翻譯。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一句中“然則”便譯作“ ( 既然 ) 這樣……那么”。
2 . 課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
“書非借不能讀也”。
3 . 根據中心論點,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自己不必存書,只有借書才能“讀書也必專”呢 ?
作者寫作文的另一個重要意圖,在于借“書非借不讀也”的觀點予以發揮,否定那種耽于安逸、不思進取的行為,勉勵青年們正視客觀困難,創造條件,在逆境中奮發進取。
4 . 從結構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樣論證“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個中心論點的 ?
本文構思嚴密,論證層層遞進。作者的意圖是教育青年人專心讀書,所以一開篇就闡明道理,就黃生借書一事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并逐層加以論證:先分析問題。首先分析藏書者的一般情況,側重說明有書不能讀的原因:再說自己的切身體會,側重說明唯借書才能讀書的道理;在此基礎上進行今昔對比,重提自己過去借書之難,以自己的“不幸”反襯黃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順理成章地提出希望 ( 解決問題 ) ,希望黃生“讀書也必專”,“歸書也必速”。
5 . 從寫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樣論證“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個中心論點的 ?
提示之一:課文第二段從幾個角度論證“書非借不能讀”這個論點 ?
從兩個角度論證:藏書多者,“讀書者有幾” ? 無書而借書讀者,“非夫人之物而強假要,必慮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兩個角度一正一反地對中心進行論證,這是什么論證方法 ?
明確并板書,對比論證。
文中的對比論證還有幾處 ? 這幾處的對比意在分析哪幾方面的問題 ? 作用是什么 ?
歸納: ( 1 ) 天子、富貴家藏書之多與“余”幼時和黃生無書作對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書與“子孫”棄書作對比; ( 3 ) 藏書者有書不讀與“余”和黃生無書可讀作對比; ( 4 ) 藏書者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態度的對比; ( 5 ) 藏書者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心理作對比。 ( 6 ) “余”幼時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態度的對比; ( 7 ) “余”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的對比; ( 8 ) “余”幼時之“不幸”與黃生之“幸”的對比。這些對比集中起來說明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藏書者往往不讀書;二是唯借書方能讀書。作者正是在這兩方面事實的基礎上作出“書非借不能讀”這一論斷的。對比論證的作用是可以使觀點更為鮮明,從而增強文章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