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學實錄
生4:我認為家是一棵大樹,我在這棵大樹的樹陰下成長,它幫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它給我溫暖,給我依靠。(掌聲)
師:同學們的發言既深刻又富有詩意,真讓我激動!老師想說的是,我們在享受沐浴家人關愛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加倍地愛我們的家人。愛一切我們應該愛的人!去愛我們的民族和祖國,最后,愿在座的各位同學和老師都有一個溫馨、溫暖的家!(下課!)
執教感言
《家》是語文版課標教材九年級下冊的一篇議論性散文。作者從人們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寫起,運用三個層層遞進的比喻,揭示了“家”的真諦,傳達了他對“家”的哲學思考。教讀這篇課文,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一、與課文對話,理解“家”的蘊涵;二、與自我對話,學會思考人生。并力圖體現以下理念:
1.平等對話: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與課文對話,領悟‘家’之蘊”、“與自我對話,體味‘家’之情”,著力為學生構建對話的平臺。“哪句話讓你心動?”“你認為什么樣的家才是一個‘好’家?”“媽媽的嘮叨也是‘放松我們精神的人間樂曲’嗎?”“在你們的心中,家又是什么呢?”———具體呈現的每一個教學細節,也著眼于“對話”的設計。在第二板塊中,我深情講述自己對家的真切感受,把自己也作為課程的一部分,真誠地袒露給學生,這不僅讓他們深受感染,其實帶給他們更多的應是“平等”的理念———人格的平等,思想的平等。
2.調動體驗:從談話式的導入到抒情式的收束,從“帶著自己的認識和體驗”的聽讀要求到“結合自己的體驗談理解”的賞析提示,從深情款款談自己的示范到輕攏慢捻的有意點撥勾連,都是為了激活學生真切的聯想和想象,調動他們的體驗和情感,從而使他們理解文章思想內涵,建構新的思想鏈條,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3.合作探究:在師生共賞第一層次后,第二、三層次嘗試四人小組合作探究。為避免流于形式,我做了如下策劃:①遞抓手:安排“賞析、美讀、質疑”三個學習任務;②限時間:五分鐘;③提要求:“在組長的主持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職,集中所有成員的智慧,對探究成果作出摘記,然后推舉三名同學,代表小組分別陳述、展示探究成果。”但由于學生座次的臨時性,操作不夠流暢嫻熟,未能及時組建“組長、記錄員、發布員”的有效的小組學習機構,成員缺乏強烈的合作動機和主動的個人責任,致使合作探究雖小有成果,但并不讓人振奮。
4.吟誦美讀:吟誦之重要自不待言。本課有全文的面式師生合作讀,有片段的塊式學生個別讀,還有自選句的點式小組展示讀。試想,在輕重徐疾中,在抑揚頓挫中,在淺唱低吟中,把理解認識融為一體,訴諸于美妙的聲音,作一次美麗的心靈的遠游,奏一曲立體的有聲的交響,撞擊自己的、聽眾的心扉,產生思想的共鳴,誰說這不是得意忘形的語文學習之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