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山繡水》教學設計
裊(niǎo)裊 圩(wéi)子
褒貶:評論好壞。
攢聚:緊緊地聚攏在一起。
玲瓏剔透:形容器物細致,孔穴明晰,結構奇巧(多指鏤空的手工藝品和供玩賞的太湖石等)。
恍惚:精神不集中,迷迷糊糊。
圩子:低洼地區防水護田的堤岸。
裊裊:形容聲音婉轉悠揚。
黑黝黝:沒有光亮,黑暗。
介紹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楊朔(1913~1968),原名楊毓晉,山東蓬萊人,現代散文家。著有中篇小說《紅石山》、短篇小說集《北黑線》和中篇小說《三千里江山》。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專力進行散文寫作。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萊仙境》《雪浪花》《香山紅葉》《畫山繡水》《茶花賦》《海市》等。
2寫作背景:
漓江,是中國錦繡河山的一顆明珠,是桂林風光的精華,早已聞名遐邇,著稱于世。從桂林到陽朔約83公里的水程,它酷似一條青羅帶,蜿蜒于奇峰之間,沿江風光旖旎、碧水縈回、奇峰倒影、深潭、噴泉、飛瀑參差,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人稱“百里漓江、百里畫廊”。作者通過對漓江風景的品評,揭示了勞動人民在其中所凝聚的深厚的感情和審美創造。
課文內容分析:
(一)題目解說:
“畫山繡水”,這個題目用的是互文手法,意思是畫出來、繡出來的山和水!爱嫛庇脕硇稳菰娢幕蚓拔铮谥袊鴤鹘y文藝中是指其中蘊含的詩意;繡活是工細纖巧,用“繡”來形容詩文或景物,一般是指其工巧、有華彩。題目揭示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
(二).結構分析:
以作者的游蹤為線索,文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總寫桂林山水,揭示它不同于其他名勝的特點。
第二部分(第4~15段):描寫沿江景色及船家講述的種種傳說。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4、5段):江山如詩如畫的景色。
第二層(第6~15段):在船家的指點下,了解了這一帶山巖的名稱和有關的傳說。
第三部分(第16、17段):對比過去,暢想未來。
(三)整體感知:
1、重點段落分析:
尤其是從桂林到陽朔,160里漓江水路,滿眼畫山繡水,更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①瞧瞧那漓水,碧綠碧綠的,綠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攢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卻又那樣玲瓏剔透,②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邊飲水,有的像天馬騰空欲飛,隨著你的想像,可以變幻成各種各樣神奇的物件。這種奇景,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詩人畫師,想要用詩句、用彩筆描繪出來,到底誰又能描繪得出那山水的精髓?③
【段解】這是對上一段文字的銜接。上一段文字給桂林山水作了正確的定位——“清奇峭拔的神態”絕世少有:這一段由虛轉入實,盛贊桂林山水。
①【鑒賞】 “千古杰作”把滿眼的畫山繡水當作一件神奇的作品展現在讀者面前,與題目相呼應。
②【評點】“碧綠碧綠”“瘦骨嶙峋”“玲瓏剔透”準確地概括出了漓水、奇峰、怪石的特點。
③【解讀】作者用了濃墨重彩,反反復復地加以勾描。你知道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