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山繡水》教學設計
了重點。作者還采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漓水綠得令人陶醉,用香醇的美酒比
喻很有新意。作者用“有的……有的……”的擬人句把靜態(tài)的山寫得動了起來!跋翊笙笤
江邊飲水”“像天馬騰空欲飛”寫出了怪石奇峰令人產(chǎn)生無窮的想像。最后一句是承上啟下
旬,漓江水引無數(shù)詩人畫師的贊譽,接著作者筆鋒一轉(zhuǎn)引發(fā)人們思考,“到底誰又能描繪得
出那水的精髓?”引出下文作者對這個問題的探究。
2.沒見過一座山,這樣凝結(jié)著勞動人民的生活感情;沒見過一條水,這樣泛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的想像。
點撥:這兩句話讀起來工整對稱,很有詩意!皼]見過一座山”對“沒見過一條水”,“凝結(jié)”對“泛濫”,這是在口語化的基礎上提煉的曉暢、明白的語言。“泛濫”一詞用得特別好,如是改用“表現(xiàn)、洋溢、充滿”都沒有那么恰當!胺簽E”一詞雖然也有“表現(xiàn)、洋溢、充滿”的意思,但表現(xiàn)的程度更深。它的意思是多得向四處漫流,這樣寫水非常貼切,突出勞動人民的充滿智慧的想像就像這漓江的水,是無窮無盡的。這也說明了這神奇的漓江水處處都有奇妙的故事。
3. “天氣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滿江就會畫著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暈糊糊的,使人恍惚沉進最恬靜的夢境里去!薄斑@種夢境往往要被頑皮的魚鷹攪破的!
點撥:這兩句使4、5兩段銜接非常自然。漓江美得、靜得使人昏昏欲睡。文章于云遮霧障之間突然又峰回路轉(zhuǎn),夢境被魚鷹打破,使結(jié)構顯得縝密精巧,引人入勝。
4. 不管是誰,心胸里都貯藏著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只要戳個小洞,就要
噴濺出來。
點撥: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夸張句,突出船家心中故事多得一觸即發(fā),說明了勞動人民是
漓江的主人,漓江確確實實凝結(jié)著他們的生活感情。漓江山水全在他們心中,他們也仿佛
支了漓江山水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4寫作特點總結(jié):
(1) 作者巧于選材。桂林景區(qū)的幅員廣闊,可以寫的美景很多,作者僅寫了從桂林到陽朔漓江上所見的景色和聽到的傳說。在景色描寫中,又相當有節(jié)制,如水色只寫了不多的幾句。山石是重點寫的,但是,也只挑了幾個有代表性的來寫。
(2) 文章工于構思。楊朔動筆寫散文時,“總是要像寫詩那樣,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寫成文章”。他是把散文當做詩來寫的。本文入題引了一句用得很濫的詩,似乎落入俗套,但由于提出自己的理解,翻出新意,一下子切人中心。雖然是順著往下寫的,但是,由于作者有意設置小的波瀾,顯得宛曲有致。如從看魚鷹捕魚到聽船家講關于山巖的傳說,結(jié)尾對過去時代的傳說的理解等。給人以峰回路轉(zhuǎn)、柳暗花明的感覺。
(3) 本文創(chuàng)造的詩的意境非同一般。作者的人生思考和熱烈的詩情融為一體,楊朔總是用自己的眼光去打量客觀世界,盡可能按自己的理解去賦予生活以一定的意義,讓人回味。
(4) 楊朔散文的語言使用很考究。本文中對于風景物象總是致力描繪,刻鏤得很細致。如第12段對寡婦橋的描寫,用了三句話,第一句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觀察;第二句是釋說,講山巖為什么稱為橋;第三句是進一步釋說.講山巖由來的神話傳說的依據(jù)——“巖上長滿綠盈盈的桉樹、杉樹、風尾竹,清風一吹,蕭蕭瑟瑟的,想是劉三姐留下的裊裊的歌音吧”。先要你看.再要你細看,比較,再要你細聽,激起你的思考.再要你接受他的釋說。
附:板書設計:
總寫——清奇峭拔
沿途景色和傳說——詩情畫意
牢記過去,暢想未來——人生理想
六、作業(yè)設計:
《同步導學》第18頁學后鞏固強化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