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人教九上18
變成了今天的“圓規”,而且還表現在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同
時,又在侮辱和損害著別人。
“我”:曾使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一下子就顯露出了它的丑陋;為使它
美麗,只有在本來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來。
“母親:慈祥、寬容、厚道地對待所有的人,對待這個世界;世界卻沒有
給她以公平:變賣家產,告別家園,跟兒子去外地謀生,她的前
面是一片未知。
水生:一個20年前的閏土,20年后,他或許不會再成為今天的閏土;
對他來說,與生俱來的苦難其實也是一種改變命運的財富!
宏兒:從“飛”出家門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飛”向這個既陌生又
新鮮的世界了。
3、我與閏土之間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
人的觀念、地位、環境的差異帶來的精神上的隔膜,但卻“合理”的存在著
4、造成“厚障壁”的原因是什么?
封建秩序觀念長期強制性壓力
5、“我”在文中的地位是什么?
敘述者、
5、理解“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空有希望不奮斗,不追求——無所謂有
有希望又去奮斗、去追求——無所謂無
四、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1、第二段展示了故鄉的蕭條景象,是舊中國農村日益凋敝的真實寫照。此段景物描寫,既烘托了\"我\"的悲涼心情,又提示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統治給中國農村經濟帶來的災難。
2、第六段的景物描寫,寫出了\"我\"的老屋的破落,起著烘托人物悲涼心情的作用。
3、第十二段的景物描寫,展示了\"我\"記憶中美好故鄉的景色及少年閏土機智勇敢的形象,與眼前衰敗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故鄉的變化,啟發人們思考故鄉每況愈下、日趨破產的社會根源。
4、第八十八段的景物描寫,展示了對未來故鄉的美好憧憬,表現了\"我\"創造新生活的愿望。
五、議論的作用 :
1、第84段的議論,表達了我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悲憤。
2、第86段的議論,是對舊生活的否定,對新生活的向往。
3、第88段的議論,富有哲理性,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和鼓舞,它告訴人們新的生活要靠奮斗。
附板書:
運用對比、肖像描寫、語言描寫、景物描寫突出主題。
故 鄉
╱╲
記憶中的故鄉 ←對 比 → 現實中的故鄉
╱╲ ╱╲
人物 環境 環境 人物
╱╲ (鮮明美麗) (蕭索荒涼) ╱╲
閏土 楊二嫂 閏土 楊二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