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了三五斗》教學設計(2篇)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一方面是受剝削受壓迫的出賣勞動果實的糶米者農民,一方面是榨油吸血、頤指氣使的收購者米商。通過對話描寫深刻地刻畫了榨取者和被榨取者截然對立的社會地位,米商不顧農民死活,唯利是圖,貧困的農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點明了文章所要揭露的“豐收成災”這個主題。
4.啟發思考:米價的狂跌,使舊氈帽朋友又吃驚又激憤。既然米價太低,不糶行不行?作者揭示了套在農民頭上的四條繩索,哪四條?這樣寫意圖是什么?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從“還是不要糶的好”到“換到手的是或多或少的一疊鈔票”。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要點:
不能不糶。因為四條繩索緊緊地勒住了他們的脖子。
第一條繩索,“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外洋大輪船還要源源不斷“運米”。帝國主義向中國傾銷洋米、洋面,破壞中國市場,使農民糶與不糶都奈何米商不得。
第二條繩索,“地主那方面的租是要繳的”,“借下的債是要還的”。地主對農民殘酷的地租剝削和高利貸者的盤剝,使農民不得不賤價糶米;農民只有忍痛賤賣,才能還。為了“雇短工,買肥料,吃飽肚子”而借下的債。
第三條繩索,“不要說范墓,就是搖到城里去也一樣”。投機米商的“同行公議”,他們互相勾結,壓低糧價,趁火打劫,盤剝欺壓,使農民無路可走。
第四條繩索,“這里到范墓要過兩個局子,知道他們捐我們多少錢?”過路要捐“洋錢”,國民黨多如牛毛的苛捐雜稅,農民更是吃不消。
作者把舊氈帽朋友糶米的事情放到廣闊復雜的社會矛盾之中,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國民黨當局、封建勢力和投機商人狼狽為奸的罪行,他們張開的羅網,逼得農民走投無路。
5.提問思考:四條繩索把農民緊緊勒住,在這種情況下,舊氈帽朋友怎么辦?作者怎樣描繪的?
討論歸納:作者反反復復描寫了他們由“希望”到“失望”、痛苦掙扎的過程。開始,聽到米價狂跌,他們十分“激憤”“想把米‘搖到范墓去糶’”,碰碰運氣,賣一點好價錢。此路不通,只能轉而“哀求”米商,希望他們看在“種田人可憐”份上,“抬高一點”米價,但得到的是嘲笑、挖苦和冷酷的拒絕。“希望的肥皂泡”一個一個迸裂了,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能賤價把米“賣給這一家萬盛米行”。
6.舊氈帽朋友希望破滅之時,正是米商大發橫財之日。作者怎樣無情地刻畫他們的丑惡嘴臉?請抓住關鍵詞句說明。
討論總結:作者使用鋒利的筆觸把米商的丑惡形象揭露得深刻有力:先寫他們的“嗤、嗤”冷笑,這冷笑包藏著幸災樂禍,是強盜的窺視;繼而寫他們的欺壓,用洋米、洋面、同行公議進行要挾;當農民要求抬高一點米價時,他們聲色俱厲地聲稱“這樣的傻事情誰肯干?”最后寫他們氣勢洶洶,威脅利誘,“不買你們的,有別人的好買。”作者細致地勾畫了他們窮兇極惡、狡詐陰險的形象,使他們唯利是圖、冷酷無情的罪惡本質暴露無遺。
7.啟發思考:作者揭露米行丑惡嘴臉不惜筆墨,接下來米行又戳了舊氈帽朋友一刀,作者添上這一筆有什么意義?
學生朗讀課文,從“先生,給現錢”到“換了并非白白的現洋錢的鈔票”。
學生思考以后回答;教師補充歸納。要點:
作者從舊氈帽朋友要現洋錢,不要鈔票這一點上,又戳奸商一刀。舊氈帽朋友從生活的經驗中得出對鈔票的不信任,意識到拿了鈔票就是“打了折扣”,因此“怪不舒服”。正是在這點上,作者進一步揭露米商盛氣凌人、頤指氣使的丑態,“這是中央銀行的,你們不要,可是要想吃官司?”米商所以這樣囂張,是因為他們有國民黨反動派做靠山,主奴狼狽為奸,共同剝削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