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了三五斗》教學設計(2篇)
添上這一筆,就在更廣闊的背景下暴露當時政局不穩、物價飛漲、貨幣貶值的社會現實,尖銳地指出農民身受官僚資本剝削的事實。
五、布置作業:
1.熟讀舊氈帽朋友和米行先生的對話部分,進一步體會他們不同的社會地位和思想感情。
2. 預習第二、三、四部分,認識舊中國農民所受的壓迫。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學習第二、三、四部分,進一步認識舊中國農民所受的壓迫。
教學步驟:
一、指導學習第二個場面。
1.過渡:在物價飛漲、貨幣貶值的情況下,農民的生活怎么樣?作者通過他們糶米以后到街上買日用品的場景,再次描寫他們“希望破滅”“又輸一筆”的痛苦心情和窮困生活,進一步深化主題。
學生朗讀課文——從“街道上見得熱鬧起來了”到“于是街道上見得熱鬧起來了”。
2.提問:作者不寫舊氈帽朋友上街購貨,先宕開一筆,插敘他們糶米前的“計劃”,有哪些“計劃”呢?這些計劃反映了他們什么愿望?
學生:他們的計劃其實很簡單,很合理,無非是買點肥皂、洋火、洋油,剪幾尺布,買面鏡子,買條毛巾,最大的奢望是有些人“想買一個熱水瓶”。這些都表現了他們對生活改善的熱切。
4.提問:他們離開萬盛米行時,心里又是怎樣想的呢?
學生回答:他們心灰意冷,感到“這回又輸了”。在“輸定”之后,橫下一條心,還是買點東西回去,“也不過是在輸賬上添上一筆”。舊氈帽朋友心情的矛盾與痛苦加重了悲劇的色彩:先寫對改善生活的熱切,再寫成了泡影,這樣更顯出希望落空后的可悲。
5.提問:舊氈帽朋友上街,看到市鎮上怎樣的景象?作者怎樣描繪他們買東西的?這一段描繪起什么作用?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從“他們三個一群”到“就是大人看了也覺得怪好玩的”。
討論歸納。要點:
市鎮一片“繁榮”的景象。作者用一連串象聲詞、動詞渲染它的“熱鬧”:店伙們“叭、叭、叭”地吹著“洋喇叭”;“當、當、當”地敲著“洋磁面盆”;殷勤地“不惜工本叫著鄉親”;拉拉扯扯地牽住“鄉親”的布襖。作者巧妙地點了一下,這些商品都是“洋”貨,店伙所以拼命叫喊,是因為“唯有今天”鄉親們口袋是充實的。對集鎮繁榮場面的描寫實際是以樂景寫哀情,深刻地揭示了“繁榮”景象掩蓋下的蕭條冷落,民生凋敝的社會現實。
舊氈帽朋友是怎樣買東西的呢?他們把原來準備稍微放松的手又捏得緊緊的:洋火、肥皂“不得不買,只好少買一點”;“早已眼紅了許久”的衣料,預備剪兩件的就剪一件;蛋圓的鏡子拿到手里又放進櫥窗;小孩的帽子試戴合適又摘下……通過一系列細致入微的描寫,十分逼真地表現了舊氈帽朋友非常貧困的處境,生活降低到不能維持的程度。
這一段描寫,表露了對生計日蹙的舊氈帽朋友的無限同情,對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憤怒控訴。
6.提問:舊氈帽朋友上街時,作者寫了他們心里的“復算”和“謾罵”,這一筆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一筆絕非閑筆。它表明舊氈帽朋友對自己的生活遭遇非常不滿,對奸商、地主的剝削流露出日益增長的反抗情緒。
他們的反抗意識是怎樣表現出來的呢?我們繼續學習第三個場面。
二、講讀理解第三個場面。
1.學生朗讀課文——從“鄉親還沽了一點酒”到“船埠頭就冷清清地蕩漾著暗綠色的臟水”。
2.提問啟發:”戴舊氈帽的朋友“飲在同一河上”,哪些詞最能反映他們此時此刻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