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復與變化》教案及練習(精選4篇)
《重復與變化》教案及練習 篇1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
一、字詞積累:
悠然自得:悠閑的樣子。
疏疏落落:稀疏零落的樣子。
慘淡經營:形容苦費心力去籌劃管理。
荒謬絕倫:極端錯誤,非常不合情理。絕:超過。倫:類別。
盡如人意:完全合乎人的心意。
二、相關背景:
1、關于作者:
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學家和建筑教育家。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業。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培養了大批建筑人才,以嚴謹、勤奮的學風著稱。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努力探索中國建筑的創作道路,還提出文物建筑保護的理論和方法,在建筑學方面貢獻突出。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東京,那是他父親梁啟超因“戊戌政變”失敗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廣東省新會縣。11歲由日本回到北京,14歲進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這是一所留學美國的預備學校。1924年,梁思成赴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筑,1927年,以優異成績獲得建筑碩士學位。接著他到美國哈佛大學入研究生院,準備進行“中國宮室史”的博士論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書本中尋找資料而必須到實踐中去考察研究,于是決定離開哈佛到歐洲考察建筑。1928年,梁思成回國后應東北大學之邀去沈陽創辦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梁思成舉家遷到北平,他參加了中國營造學社,這是專門從事對中國古代建筑研究的學術機構,他擔任法式部主任,從此投入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辦的“東亞共榮協會”的請柬,邀他出席會議,他堅決不與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帶領全家長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達昆明,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嚴重肺病,長年臥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軟組織硬化癥,行動極為不便,全家陷入了貧病交加的境地。當時美國有好幾處學校和機構邀請梁思成全家去美國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國難當頭,絕不離開祖國。”1946年梁思成赴美國講學,因他在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筑系。1947年,被中國政府派往美國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團的中國顧問。1948年,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國共產黨,1972年,病逝于北京。
2、相關知識:
梁思成長期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為中國建筑史的研究做了開創性的工作。他在中國營造學社期間,首先應用近代科學的勘察、測量、制圖技術和比較、分析的方法進行古建筑的調查研究,發表了《薊縣獨樂寺觀音山門考》《寶坻縣廣濟寺三大土殿》《平郊建筑雜錄》《正定古建筑調查報告》《大同古建筑調查報告》《記五臺山佛光寺建筑》等調查研究專文十多篇。他對中國建筑古籍文獻進行了整理和研究,并根據實物調查和對工匠實際經驗的了解,1934年寫成《清式營造則例》等著作。1931—1945年,梁思成和他在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事對15個省2000多項古建筑和文物進行了調查研究,積累了大量資料。他根據這些資料,1943年寫成《中國建筑史》一書,第一次對中國古建筑特征及其發展歷程作出系統的論述。
從50年代起,梁思成熱情宣傳祖國建筑遺產,撰寫《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杰作》《我們偉大的建筑傳統與遺產》《中國建筑的特征》等文。他十分重視吸取古建筑的精華以創造具有民族特征的新建筑,寫有《中國建筑與中國建筑師》《建筑創作的幾個重要問題》《進一步探討建筑中美學問題》等文。他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等重要建筑的設計的領導人之一。1963年為紀念唐代高僧鑒真東渡日本1200周年,他作了揚州鑒真紀念堂方案設計。在此期間,他繼續從事研究工作,著有《營造法式注釋》等專著。
本文寫于1962年5月,最初發表于《人民日報》,后收入《拙匠隨筆》一書。
【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這是一篇談藝術創作規律的文章。作者選取一系列典型事例,具體說明了在藝術創作,主要是建筑藝術中,重復與變化這一重要的藝術規律。
二、文章脈絡
全文共16個自然段,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藝術創作中的重復與變化問題,并指出在時間的持續,空間轉換的持續和時間、空間的綜合的持續三種藝術作品中,重復與變化的問題都非常重要。
第二部分(2-7),談音樂藝術、舞蹈藝術和繪畫藝術中重復與變化的問題。
第三部分(8-15),談建筑藝術的重復與變化。
第四部分(16),聯系我國解放后12年的城市建筑實際,指出:在重復與變化相統一的問題上,還有做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并且批評了城市建筑中只有重復沒有變化和只有變化沒有重復這兩種錯誤傾向。
三、寫作方法
1.舉例典型豐富,論說有力
文章雖然是在談藝術創作中的重復與變化問題,但落腳點還是在建筑藝術,因此,文章所舉的建筑藝術方面的例子十分典型,而—且介紹詳盡。人民大會堂的柱子和門、窗、檐、額,故宮的”前三殿”和“后二殿”等,頤和園的長廊和花窗,這些建筑都是經典之作,以它們為例,極有說服力。此外,文章還舉了不少其他藝術門類的例子。有音樂藝術的舉例,如舒伯特的著名五重奏《鱒魚》;有舞蹈藝術的舉例;還有繪畫藝術方面的舉例,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李公麟的《放牧圖》,這些都是古代名畫佳作。綜觀這些例子,有建筑藝術和非建筑藝術,有古有今,有中有外,而且凡是提到作品名稱的,都是名家名作,這樣典型而豐富的舉例,使文章很有說服力;藝術創作中普遍存在著重復與變化的規律這一中心觀點,論說得十分清楚,令人信服。
2.巧用比喻,形象生動
文章所淡的道理是個哲學層面的問題,藝術創作中的重復與變化,實際就是藝術創作的辯證法,既有深刻的道理,又有美學內涵。但文章的表達不僅不枯燥,反而很生動很形象,這與作者在遣詞造句方面運用了很多方法有關。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是巧用比喻。例如。文章在舉李公麟的《放牧圖》為例,說明藝術創作的重復與變化時,有這樣一段話:“整副手卷就是無數匹馬的重復,就像一首樂曲,用‘騎’和‘馬’分成幾個‘主題’和‘變奏’的‘樂章’,表示原野上低伏緩和的山坡的寥寥幾筆線條和疏疏落落的幾棵孤單的樹就是它的‘伴奏’。”像“樂章”、“主題”、“變奏”、“伴奏”這些術語,本來都是用于音樂的,這里用來描寫繪畫,是將繪畫比喻為音樂,刁;僅使了解音樂的人能更好地理解繪畫統一性和變化性協調和諧的特點,而日-能使瀆者通過想象,實現聽覺與視覺的巧妙溝通,以形成更豐富的美感。同時也增加了文章語言表達的生動性。此外,在介紹故宮和頤和園的長廊時,都有把建筑比喻為樂曲的“主題”、“變奏”、“樂句”、“樂段”、“伴奏”、“前奏”的說法。
四、問題探究
1.怎樣看待作者對建筑與其他藝術形式的概括與評價?
藝術創作中的重復與變化問題,既是一個哲學的辯證法問題,也是一個美學問題,具有深刻的理論內涵和具體的現實意義。梁思成先生是中國現代著名的的建筑專家,他雖然站在藝術創作的高度,縱論了音樂藝術、舞蹈藝術和繪畫藝術中的重復與變化問題,但落腳點還是建筑藝術中重復與變化的和諧統一。占今中外數不勝數的著名建筑,包括中國的故宮、頤和同、蘇州園林、四大名樓、人民大會堂.古代的趙州橋和當今的武漢長江大橋,都體現了以重復為內容的統一性和以變化為內容的生動性,這些建筑杰作,一定都經過了作者的深入研究,并啟示了作者的理論概括和創作靈感。
2、怎樣看待作者對當時建筑的評價?
本文寫于上世紀60年代初。全國解放以后,在戰爭的廢墟上,中國人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建筑了數不清的普通民居和橋樓珍品,這里面也凝聚有建筑專家們的智慧和汗水。但限于經濟實力和設計水平,當然也不排除政治因素,特別是特定時代“多快好省”思想的驅使,使得很多建筑流于平庸,失于呆板和凌亂。作為一個嚴肅的、有社會責任感的高水平建筑專家,他一定看到了這一切,并深入思考過這一切,因此,他在文章的結尾,鮮明而又懇切地提出來:“我們既要百花齊放,豐富多彩,又要避免雜亂無章,相互減色;既要和諧統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單調枯燥!痹诋敃r,這無疑既有理論指導意義,又有現實針對性。今天,歷史又前進了40多年,但是,重復與變化的和諧統一作為一個著名的哲學和美學命題,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會在建筑藝術中,在一切藝術創作,乃至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指導意義。這正是我們今天學習這篇文章的意義所在。
3、文章的論證方法有何特點?
就論證方法而言,梁文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法。所舉例子至少包括以下8個:①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②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③李公麟的《放牧圖》;④首都人民大會堂的幾十根柱子;⑤故宮中軸線上的“前三殿”、“后三殿”及東西兩側的廊、廡、樓、門;⑥頤和同中的諧趣園;⑦頤和園的長廊;⑧回廊墻上的花窗。
在一篇不長的文章中引述8個例子,不可謂不多,但它們無堆砌之嫌,究其因,得歸功于梁文的“分門別類法”,即將8個例子分派到“音樂”、“繪畫”、“建筑”三者之中,且隨著議論的不斷展開而逐一舉例論證。綜觀這些例證,既有典型性的又有一般化的,既有實舉又有虛擬,既有直接舉㈩又有側面引例。一句話,所有例子經這么“左進”“右出”,“東拉”‘西扯”,就毫無累贅之感了。
須知,雖然事實肚于雄辯,但不是例證越多越好。典型的以一當十,一般的十個也于事無補。還有,只從某一個角度去論證,三五個事例就會嫌多;如果從多個角度去論證,九個十個也不算多。況且,論證一個中心論點,也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論證,否則論證就乏力,說服力就不強。
【練習解答】
第一題:音樂,舞蹈,繪畫,建筑。
建筑。人民大會堂,故宮,頤和同的諧趣園、長廊和樂壽堂臨湖回廊墻的花窗。
第二題:只有重復而無變化,作品必然單調枯燥;只有變化而無重復,就容易陷于散漫凌亂。
既要百花齊放,豐富多彩,又要避免雜亂無章,相互減色;既要和諧統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單調枯燥。
第三題:詞典意義略
1.“主題”指《放牧圖》整副手卷分別以“騎”和“馬”為中心的幾個主要內容。
“變奏”指《放牧圖》大致相同內容的畫面中出現的各種變化。
“樂章”指《放牧圖》整個手卷由不同“主題”和“變奏”分成的幾個部分。
“伴奏”指《放牧圖》畫面上馬群中間和周圍展現出的原野上的低伏緩和的山坡和疏疏落落的幾棵孤單的樹。
2.“主題”指故宮中太和門、前三殿與乾清門、后三殿兩處建筑物。
“變奏”指上述兩處建筑物中大體相同的前提下,出現的細小的變化和差異。
“伴奏”指故宮主軸線通道東西兩側的廊、廡、樓、門等建筑物旁邊的陪襯、裝飾性建筑物。
這里運用了一種特殊的比喻,把人們眼中所見的事物比喻為耳中所聽的事物,對于一般了解音樂而不知道《放牧圖》和故宮的讀者來說,既便于理解,又顯得生動。
第四題:略
【類文品讀】
遺傳與智力的關系
智力是一個誘人的話題,也是科學家和哲學家致力探究的難題。人類發展史上,類似愛因斯坦、牛頓、愛迪生等智力超群的科學家、發明家應該更多,但現實情況是這樣的人寥若晨星,太少了。
人的智力高低究竟與什么相關呢?是否與家庭遺傳史有關呢?科學家、哲學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英國人類學家高爾頓曾調查過300位名人的家史,認為這些高智商的社會名流都是家族遺傳的。他說,4位著名法學家的兒子中,有一個可能成為法學家,如果是普通工人家庭,要4000人中才有一個法學家。
遺傳學家托爾曼為驗證高爾頓的觀點,曾用大白鼠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首先將白鼠放進迷宮“考試”,看誰進去后出來最快。然后選出最“聰明”的雌雄鼠,讓其交配生子;同時選出“最笨”的老鼠作對照。繁殖一dai,考察一代,7—8代后發現,“聰明”的鼠生下的子代,一代比一代“聰明”!氨俊笔蟮淖哟瑒t一代不如一代。
瑞士生理學家海登,對這些實驗老鼠的腦細胞進行化學分析后發現,“聰明”鼠腦中的dna比“笨”鼠的高10%。如果將這種叫神經多肽的物質,注射到“笨”鼠體中,奇跡出現了:笨鼠變得聰明起來了。以富爾克為首的幾位學者對245位青少年進行了為期7年的跟蹤研究,也證明了智力與遺傳密切相關。
不過,也有科學家發現,盡管是“聰明”的白鼠,若將其關進小籠子,生活富裕,但無所事事,同時,將另一只“聰明”的白鼠與其他的老鼠生活在一起,不僅有豐富的食物,還可以進行游戲活動,盡情享受。幾個月后再進行“考試”,結果發現,每天生活豐富多彩的要比生活呆板無所事事的白鼠“聰明”得多。教育家凱洛夫曾說,“天賦僅給予一些種子,而不是現成的知識和德性。這些種子需要發展,而發展必須借助教育和教養才能達到!
中國著名作家夏衍說得更富有哲理。他說:“勤能補拙,業精于勤。無數事實證明,任何人的任何一點成就,都是從勤學、勤思、勤問中得來的。”眾所周知,愛因斯坦、愛迪生在學生時代就曾被老師和家長看成是沒有發展前途、不受歡迎的學生,甚至還被學校除名。但他們發奮圖強,都功成名就。當人們稱愛迪生為天才時,他卻用親身的經歷闡述了智力先天和后天的關系。他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牛頓、華羅庚等雖然出生在農村,但卻成了舉世聞名的科學家。達爾文在神學院并非是出眾的學生,但經歷27載的考察研究,最大限度開發了自身潛在智能,寫出了劃時代的《進化論》。
木匠齊白石,半路出家學畫畫,日日磨礪,成了一代國畫宗師。李時珍30年修出了《本草綱目》。歌德58年終成《浮士德》。顯然,這些都不能用“遺傳”來解釋。
總之,天資聰慧者是幸運的,因為遺傳注進了大器的胚胎。但遺傳的天賦只是智力發展的內部條件,并非成才的決定因素。當然,想真正揭開智力之謎,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1.遺傳與智力究竟有沒有關系?怎樣說明?
2.遺傳學家托爾曼的實驗之目的是什么?其結果說明了什么問題?
3.教育家凱洛夫的話說得有無道理?為什么?(從已學過的課文中舉例)
4.你認為真正成才的關鍵是什么?
5.文章列舉了愛迪生、牛頓、華羅庚、達爾文、齊白石、李時珍等例子,是為了說明什么?
6.你是“聰明”的孩子,還是一個“笨”孩子?你怎樣看待自己?
(參考答案:1.有關系,根據英國人類學家高爾頓的調查及遺傳學家托爾曼的實驗均可證明遺傳與智力有密切的關系。 2.是為了驗證高爾頓的觀點,證明智力與遺傳密切相關!3.有道理,“天賦僅給予一些種子,而不是現成的知識和德性”,“知識”要靠后天的教育,“德”性要靠長期的培養,如《傷仲永》中的方仲永是一個典型的反面實例,他是一個好種子(有天賦),但沒有得到發展的良好機會,最終就流于一般了!4.后天的努力(勤學、勤思、勤問),言之有理即可。 5.“天資聰慧者是幸運的”,但它們“只是智力發展的內部條件,并非成才的決定因素”。 6.略)
上一篇:鄂教版《重復與變化》教案
下一篇:油畫《伏爾加纖夫》練習
《重復與變化》教案及練習 篇2
。劢虒W目標]
一、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辯證統一”的藝術規律,體會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藝術之美。
二、學習作者舉一反三地說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淺出、明白曉暢的說明語言。
三、培養學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內容的能力。
。劢虒W重點與難點]
一、體會作者引入音樂、舞蹈、繪畫藝術來說明建筑藝術特點的方法。
二、理解“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如何有機統一。
。劢虒W設想]
分汲取、解讀(第一課時)與探討、拓展(第二課時)兩個學習步驟,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有所拓展,有所發現,體會作者廣博的學識,領略中國藝術博大精深之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說明:在于引發學生對作者以及作者的學識深入探討的興趣)
你去過西安、見過西安的城墻嗎?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墻不拆,現在將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嗎?
“北京的城墻可以建成環城公園,這將是一個長達3975公里、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立體公園。夏季黃昏,可供數十萬人納涼游憩。秋高氣爽的時節,登高遠眺,俯視全城,西北蒼蒼的西山,東南無際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這樣接近大自然,胸襟壯闊——”這段話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對保留北京城墻的意義所作的形象展望。如今,“文化遺產”意識深入人心,人們保護古建筑的覺悟越來越高,當年,梁思成為保留中國古建筑和北京城墻的奔走呼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是什么賦予了這位建筑學家極富穿越感的遠見卓識呢?今天我們學習他的文章或許能夠找到一些答案。
二、通讀全文,整體把握
1通讀全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內容在哪幾段?并試著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觀點。
點撥:學習運用關鍵句(體現行文思路的句子)確定文章主要內容,學會從各段的重復性語句中提煉概括作者觀點。
明確:作者觀點——重復與變化的有機統一構成了建筑之美,兩者缺一不可。
(可通過關注第1段對“重復與變化”的解題和第2段段尾、第8段過渡段落中反復出現的“統一”一詞,作出提煉與概括。)
主要內容在第8段到文章結束,舉例談重復與變化統一的審美原則是如何在建筑上體現的。
(根據第8段明顯的過渡語句“上面所談的那種重復與變化的統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藝術效果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判斷。)
2第1段到第7段談的是什么?與文章的主要內容有什么關系?
學生閱讀之后提煉各段內容要點:
第1段是全文的總綱,談的是在有持續性的藝術作品中,重復與變化缺一不可。
第2、3段,談在音樂中是通過主題(重復)與變奏(變化),體現重復與變化相統一這一審美原則的。
第4段,談舞蹈也是通過動作的重復和音樂的重復結合,又給以相應的變化,來突出要表現的某種感情和藝術效果。
第5段,談在繪畫的處理上,也可以看到重復與變化的統一。
學生討論之后回答前幾段與文章主要內容的關系,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作者以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形式為例,具體闡釋第1段中提出的藝術創作中重復與變化相統一的原則,并由此引出對建筑藝術中這一原則的探討。這樣寫,是先用具體可感的實例來闡釋抽象的美學原則,讓讀者很容易理解;從人們熟悉的音樂、舞蹈談起,引入到建筑這一人們不很熟悉的藝術門類,讓讀者由熟悉的到不熟悉的,有一個認識上的過渡。此外,還打開了視野,讓讀者馳騁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藝術中重復與變化統一的普遍規律。
3作者是如何說明建筑中重復與變化有機統一的原則的?
學生閱讀、討論后明確:
從第8段到最后,作者通過舉我國建筑的實例,來具體說明闡釋中心觀點。
具體說,第9段以人民大會堂為例,第10、11段以明清故宮為例,第12段以頤和園諧趣園為例,第13、14段以頤和園長廊為例,15段舉世界建筑史上的建筑為例加以說明。
4以上例子有何不同?有無重復之嫌?
討論明確:有詳細、具體舉例,如明清故宮、頤和園長廊;有略舉,如頤和園諧趣園;有概括舉例,如世界建筑史上的例子。舉例在重復中有變化,既讓人信服,又不給人以重復累贅之感,是我們在寫說明類的文章中應該學習的。
5文章最后一段談的什么?有何意義?
討論明確:此段指出寫這篇文章的現實意義,即現實的建筑中,存在著重復與變化不能很好統一的問題,給百姓生活帶來不便,或影響美觀,應該引起建筑師們的注意。
三、品讀重點語段,具體體悟語言
1作者在說明頤和園長廊(第13段)時,運用了一大段看似繁復的說明語言,說說這樣寫的效果。(先請學生朗讀此段)
討論發言:20個一連串的“一根”以近乎夸張的“重復”強化了“方”“圓”“八角”“六角”……的所謂“千變萬化”的蕪雜和“荒謬絕倫”,從而生動說明了“重復與變化相統一”的必要。這一段語言啟示我們,說明文并不排斥形象生動的語言,也不排斥以大膽的假設來說理的方式。
2舉出本文其他能夠通俗、明白、形象地說明事理的語言。
比喻說理:15段“每一條街都是一軸‘手卷’、一首‘樂曲’”。
風趣而生活化的說理:16段“即使它們本身各自都很美觀,放在一起就都‘損人’且不‘利己’,‘千變萬化’到令人眼花繚亂”。
3談談本文在結構、語言或舉例方面有無體現“重復與變化”的原則。(說明:加深學生對“重復與變化相統一”的理解)
明確:
結構——音樂、舞蹈、繪畫、建筑,變化的是不同藝術獨特的表現方式,相同的是不變的藝術規律;本文通過一次次重復強調了在“千變萬化”的藝術創造中“千篇一律”的藝術規律。
語言——第13段即是一例,通過“重復”使用“一根”與設想柱子形狀的“變化”,說明因為沒有了持續性帶來的視覺效果的差異。
舉例——重復中有變化(前面已提到過)。
小結:借助其他藝術形式循序漸進的解說方式,體現了作者廣闊的視野及深厚的積淀,作者不愧為是學貫中西的學者型建筑師;平易樸實、明白曉暢的說明語言,使文章讀起來親切易懂。
第二課時
四、探討與拓展(說明:這個環節是學生活動,在上一課時結束后,事先為學生設計幾個探討與拓展的話題,學生可以分成小組任選一個話題或另立題目,分頭做本課時的匯報準備,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有自己獨到的發現)
1試舉一個藝術門類的例子,具體談談你對藝術中重復與變化的理解(詩歌、小說、舞臺劇、繪畫、雕塑等均可),比如綿延的萬里長城、盧溝橋的石獅子,是否也體現了重復與變化的審美原理?
2在我國各類藝術形式中,美的原則是多種多樣的,有含蓄蘊藉之美、形神兼備之美、虛實相生之美等等,你能否學習課文寫法,結合幾種藝術形式,就其中你感受較深的一個原則,談談它們之中的相通之處?如“談詩歌、書法與雕塑之間所共同體現出的虛實相生的審美原則”。
3課下查閱資料,進一步了解著名建筑師梁思成的生平以及他在中國建筑史上所做的貢獻。(說明:鼓勵有條件、有興趣、有能力的學生檢索、了解作品寫作背景和建筑學知識,加深對文章內涵的理解與把握)
4梁思成先生是一位在建筑學領域有很高學術成就的大師,同時也具有深厚的國學底蘊,其父梁啟超曾在信中向他說過這樣一番話:“……一位大文學家、大美術家之成就,常常還要許多環境以及附帶學問的幫助。中國先輩說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將來你學成之后,常常找機會轉變自己的環境,擴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次,到那時候或者天才會爆發出來——我愿你趁畢業后一兩年,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科學中之某部門、稍微多用點工夫!睂W習完此文后,結合你自己的學習體會,談談你對這段話的理解與體悟。
5推薦書目
《凝動的音樂》,梁思成著,百花文藝出版社。
五、學生匯報探討與拓展學習的成果
上一篇:《重復與變化》參考資料
下一篇:《重復與變化》教案及練習
《重復與變化》教案及練習 篇3
在藝術創作中,往往有一個重復和變化的問題。只有重復而無變化,作品就必然單調枯燥;只有變化而無重復,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亂。在有“持續性”的作品中,這一問題特別重要。我所謂“持續性”,有些是時間的持續;有些是在空間轉移的持續,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觀賞者由一個空間逐步轉入另一空間,所以同時也具有時間的持續性,成為時間、空間的綜合的持續。
音樂就是一種時間持續的藝術創作。我們往往可以聽到在一首歌曲或樂曲從頭到尾持續的過程中,總有一些重復的樂句、樂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變化。作者通過這些重復而取得整首樂曲的統一性。
音樂中的主題和變奏也是在時間持續的過程中,通過重復和變化而取得統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中,我們可以聽到持續貫串全曲的、極其樸素明朗的“鱒魚”主題和它的層出不窮的變奏。但是這些變奏又“萬變不離其宗”——主題。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斷地重復著,使你形象地看到幾條鱒魚在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來游去嬉戲,從而使你“知魚之樂”焉。
舞臺上的藝術大多是時間與空間的綜合持續。幾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將同一動作重復若干次,并且往往將動作的重復和音樂的重復結合起來,但在重復之中又給以相應的變化;通過這種重復與變化以突出某一種效果,表達出某一種思想感情。
在繪畫的藝術處理上,有時也可以看到這一點。
宋朝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們熟悉的名畫。它的手卷的形式賦予它以空間、時間都很長的“持續性”。畫家利用樹木、船只、房屋,特別是那無盡的瓦壟2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復排列,以取得幾條街道(亦即畫面)的統一性。當然,在重復之中同時還閃爍著無窮的變化。不同階段的重點也螺旋式地變換著在畫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入勝。畫家在你還未意識到以前,就已經成功地以各式各樣的重復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宋朝名畫家李公麟在他的《放牧圖3》中對于重復性的運用就更加突出了。整幅手卷4就是無數匹馬的重復,就像一首樂曲,用“騎”和“馬”分成幾個“主題”和“變奏”的“樂章”,表示原野上低伏緩和的山坡的寥寥幾筆線條和疏疏落落的幾棵孤單的樹就是它的“伴奏”。這種“伴奏”(背景)與主題間簡繁的強烈對比也是畫家慘淡經營的匠心所在。
上面所談的那種重復與變化的統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藝術效果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無數建筑,除去極少數例外,幾乎都以重復運用各種構件或其他構成部分作為取得藝術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就舉首都人民大會堂為例。它的藝術效果中一個最突出的因素就是那幾十根柱子。雖然在不同的部位上,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簡單重復。至于其他門、窗、檐、額等等,也都是一個個依樣葫蘆。這種重復卻是給予這座建筑以統一性和雄偉氣概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歷史上最杰出的一個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宮。從已被拆除了的中華門(大明門、大清門)開始就以一間接著一間,重復了又重復的千步廊一口氣排列到天安門。從天安門到端門、午門又是一間間重復著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進去,太和門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為一組“前三殿”與乾清門和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成為一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異的重復,就更像樂曲中的主題和“變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許多構件和構成部分(樂句、樂段)的重復;而東西兩側的廊、廡5、樓、門,又是比較低微的,以重復為主但亦有相當變化的“伴奏”。然而整個故宮,它的每一個組群,每一個殿、閣、廊、門卻全部都是按照明清兩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統一規格、統一形式建造的,連彩畫、雕飾也盡如此,都是無盡的重復。我們完全可以說它們“千篇一律”。
但是,誰能不感到,從天安門一步步走進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時間持續的同時,空間也連續著“流動”。那些殿堂、樓門、廊廡雖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幾步,前瞻后顧、左睇右盼,那整個景色的輪廓、光影,卻都在不斷地改變著,一個接著一個新的畫面出現在周圍,千變萬化?臻g與時間,重復與變化的辯證統一在北京故宮中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頤和園里的諧趣園,繞池環覽整整360度周圈,也可以看到這點。
至于頤和園的長廊,可謂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無盡的重復,才給游人以那種只有它才能給人的特殊感受。大膽來個荒謬絕倫的設想:那八百米長廊的幾百根柱子,幾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圓,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銅,一根鋼筋混凝土……;一根紅,一根綠,一根黃,一根藍……;一根素凈無飾,一根高浮盤龍,一根淺雕卷草,一根彩繪團花……;這樣“千變萬化”地排列過去,那長廊將成何景象!
有人會問:那么走到長廊以前,樂壽堂臨湖回廊墻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變萬化的嗎?是的。就回廊整體來說,這正是一個“大同小異”,大統一中的小變化的問題。既得花窗“小異”之諧趣,無傷回廊“大同”之統一。且先以這樣的花窗小小變化,作為廊柱無盡重復的“前奏”,也是一種“欲揚先抑”的手法。
翻開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較優秀的個體建筑或者組群,一條街道或者一個廣場,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復與變化的統一而取勝。說是千篇一律,卻又千變萬化。每一條街都是一軸“手卷”、一首“樂曲”。千篇一律和千變萬化的統一在城市面貌上起著重要作用。12年來,在全國各城市的建筑中,我們規劃設計人員在這一點上做得還不能盡如人意。為了多快好省,我們做了大量標準設計,但是“好”中自應包括藝術的一面,也就是“百花齊放”。我們有些住宅區的標準設計“千篇一律”到孩子哭著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個樣式、一個風格,互不和諧;即使它們本身各自都很美觀,放在一起就都“損人”且不“利己”,“千變萬化”到令人眼花繚亂。我們既要百花齊放,豐富多彩,又要避免雜亂無章,相互減色;既要和諧統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單調枯燥。這惱人的矛盾是建筑師們應該認真琢磨的問題。
1.選自《人世文叢•云夢生涯》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梁思成(1901—1972),中國現代建筑學家。 2.[瓦壟] 屋頂上用瓦鋪成的凸凹相間的行列,也叫瓦楞。 3.[放牧圖] 全名《臨韋偃放牧圖》,是李公麟的摹古之作。全卷畫出放牧兩千多匹馬的浩大場景。 4.[手卷] 橫幅書畫長卷,只供案頭觀賞,不能懸掛。 5.[廡(wǔ)]正房對面和兩側的小屋子。
理解•探究
一、閱讀全文,說說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說明了“重復與變化”的關系,重點談的是哪幾個方面。
二、作者認為,只有“重復”或者只有“變化”便會出現藝術問題。什么是藝術問題呢?我們的建筑藝術,應該達到什么樣的藝術境界?
三、分析下面兩個句子中“樂意”、“主題”、“伴奏”和“變奏”各是什么意思,并說說這樣寫有什么表達效果。
1.整幅手卷就是無數匹馬的重復,就像一首樂曲,用“騎”和“馬”分成幾個“主題”和“變奏”的“樂章”,表示原野上低伏緩和的山坡的寥寥幾筆線條和疏疏落落的幾棵孤單的樹就是它的“伴奏”。
2.太和門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為一組“前三殿”與乾清門和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成為一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異的重復,就更像樂曲中的主題和“變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許多構件和構成部分(樂句、樂段)的重復;而東西兩側的廊、廡、樓、門,又是比較低微的,以重復為主但亦有相當變化的“伴奏”
四、結合生活中的例子,運用文字、圖片或者音樂向同學們介紹重復與變化結合的好的藝術作品。
詞語積累
悠然自得 疏疏落落 慘淡經營 荒謬絕倫 盡如人意
上一篇:《聽泉》教學設計3
下一篇:鄂教版《重復與變化》教案
《重復與變化》教案及練習 篇4
教書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導自己的學習,讓自己不斷成長。讓我們一起到第一范文網一起學習吧!以下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編輯的閱讀答案文章,歡迎大家閱讀!
《油畫〈伏爾加纖夫〉》鄂教版九上課內閱讀訓練附答案
1873年,斯塔索夫對這幅《伏爾加纖夫》作了這樣一段評論:“列賓是同果戈理一樣的現實主義者,而且也同他一樣具有深刻的民族性,他以勇敢、以我們無可比擬的勇敢……一頭扎進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傷心的現實的最深處……就畫的布局和表現而論,列賓是出色的、強有力的藝術家和思想家;”為了創作這幅畫,列賓住到了伏爾加河邊,和纖夫們交朋友畫上那11個纖夫形象就是在這樣深入觀察中逐個地形成的,他刻畫了他們各自鮮明的個性,當我們一旦進入這幅畫的意境中時,耳邊不禁會響趄《伏爾加船夫曲》里那種低沉、雄壯而又悲愴的樂音,你看,他們幾乎匍匐著前進,多么想踏平世界的不平路啊!
7.斯塔索大對《伏爾加纖夫》所作的評價表明他欣賞的是這部作品的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從斯塔索夫的評價中,我們:?闯鏊顾鞣蛟鯓拥乃囆g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從列賓的創作經歷來看,藝術創作中不可缺少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為什么作者看到這幅畫,耳邊會想起《伏爾加船夫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果你也想從事藝術創作.那么從這段評價中你能獲得一些什么啟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7.斯塔索夫欣賞列賓這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對現實的關注,對人民的同情。
10.畫面傳達出了最底層人民的苦難與憤怒,與樂曲《伏爾加船夫曲》有異曲同丁之妙!11.可以說:藝術創作要深入生活;藝術創作應以真實的生活為基礎等等,與本段內容有關,言之成理即可。
《重復與變化》鄂教版九上課內閱讀訓練附答案
在藝術創作中,往往有一個重復變化的問題。只有重復而無變化,作品就必然單調枯燥;只有變化而無重復,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亂。在有“持續性”的作品中,這一問題特別重要。我所謂“持續性”,有些是時間的持續;有些是在空間轉移的持續,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觀賞者由一個空間逐步轉入另一空間,所以同時也具有時間的持續性,成為時間、空間的綜合的持續。
6、這一段是理解全文的“綱”,其中包含了以下三個意思:
⑴
⑵
⑶
7.本文脈絡清楚,原因之一是多處采用了段首概括的方法。請舉出三處段首概括的例子,并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
⑵
、
8.仿照示例,填寫下表。
【參考答案】:
6.⑴藝術創作既要有重復,又要有變化。⑵作品的“持續性”包括三種;一種是時間的持續,一種是空間的持續,一種是時間、空間綜合的持續。⑶在有“持續性”的作品中,重復和變化特別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