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說》教學實錄及反思(通用7篇)
《雨說》教學實錄及反思 篇1
【教學實錄】
一、引雨
師: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象剛睡醒一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聽,用心去聽啊,有一位為大地帶來春天,為兒童帶來歡笑的愛的使者,已經悄悄地,來到了孩子們的中間,在沉醉于甜夢之中的無數兒童的耳邊,輕吟低唱著一首溫柔親密的歌謠。這首歌謠的名字叫做《雨說》(板書)。
二、讀雨、聽雨
1、讀雨:
師:請大家一起把課文朗讀一遍,老師聽聽你們預習的效果如何。
(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播放班德瑞的音樂《春野》作背景音樂。朗誦后讓學生自己做評價。)
師:大家自己說說,剛才讀的怎么樣啊?
生1:好像太快了。
生2:開始的那幾節應該輕柔一些。
生3:有幾個字有人念錯了。
生4:春雨教孩子們笑的句子應該讀出勇敢的感覺。
師:好,下面請大家聽一遍老師的朗誦,看看這樣是不是更好的表達了詩的意境?
2、聽雨:
(教師示范朗讀,配樂。)
師:作者在這首詩里都寫了些什么?
生:冬景→雨來春到→春雨引領賞春景→春雨的使命:教你們勇敢地笑、自由地笑(板書)
師:那么這首詩的精華部分是上面的哪個板塊?
生:春雨的使命。
師:對,它正如這首詩的眼睛,點明了作者的寫作目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寫作目的是如何完成的。
三、品雨(局部品味詩歌內容)
1、比較春雨到來前后大地景物的變化:
師:經過嚴寒的冬天,度過春寒料峭的二月、三月,我們和大地上的萬物共同期盼的四月──真正的春天,馬上就要來了!而春雨,是天空播種的春的種子,細細的,柔柔的。冬天與春天,大地的景物是截然不同的,大家在課文里能找到描寫這兩種季節景物的句子嗎?是第幾節內容?
生:是第1節和第5節。
師:好,下面請男同學讀第1節詩句(放音樂)。
師:這冬景給我們一種怎樣的感覺?用一些形容詞來表示?
生:寒冷、勒索、陰暗、毫無生氣。
(板書──寫在冬景之下)
師:然而,因為春雨的到來,大地的景象發生了奇妙的變化!下面請女同學朗讀第5節內容,看看這春景帶給我們怎樣的感覺?
生:溫暖、明媚、充滿希望,生機盎然。
板書──寫在春景之下:
冷凍、禁錮 雨 田田潤如油膏
枯黃、失去蹤跡 來 牧場抽發新苗
冬景 寒淺、留滯 春 池塘魚兒跳躍 春景
小溪漸漸喑啞 到 溪水新編歌謠
師:春雨帶領著我們欣賞了怎樣的美麗畫卷?
生1:春天的美麗畫卷。
學生笑。
師:那么,選取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場景呢?
生2:牧場、田圃、池塘、小溪。
師:很好,這些畫卷里有顏色、有聲音、有靜景、有動景。有什么顏色?
生3:黑色、嫩綠、紅色、黃色、金色。
師:有什么聲音?
生4:魚兒跳躍入水的“噗咚”聲,小溪流動的“嘩 啦啦”聲。師:有沒有靜止的景物?
生5:泥土。
師:有沒有動態的景物?
生6:抽發新苗、跳躍的魚兒,小溪新編的歌謠。
師:大家看,這里有視覺上的,聽覺上的,還有觸覺的描寫,將春天的美好世界展現在我們眼前。而這一切奇妙的變化,那是因為雨來春到。
師:那么,我們現在來看看第1節與第5節二詩句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生:內容上形成鮮明對比,結構上前后照應。
師:由冬景到春景的對比和照應,還有沒有別的作用呢?
生:應該暗示著什么吧?不知道怎么說。
師:在我們中國人的文學景象之中,冬天這寒冷的季節會讓我們發掘出什么象征意義呢?──可以讓人想起一些個人的,社會的國家的困難、挫折。請大家看看這首詩的寫作時間──1979年,在這個特定的時間里,會有哪些困難和挫折?
生1:剛剛經歷過“十年浩劫”,整個社會不但沒有前進反而倒退了。
生2:改革開放剛剛開始。
師:非常好!當時的人們對前景一片茫然,失去了方向,猜疑、擔憂,反對,都是很自然的反應。可是,別著急啊,別灰心啊,別失去對未來日子的期望啊;你看,冬天已經過去了,春天還會遠嗎?只要你別停止對春天追隨的腳步,別合上你期盼的眼睛,相信吧,在微笑的等待中,春天的腳步已悄悄地向你邁近了呀!所以,在寒冷的冬天,讓我們一起勇敢地微笑,一起迎接春天的到來!而當春天到來,看到萬物的變化,那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呀?
生:驚喜、歡快。
師:那好,請全班同學用對比的情感、語調朗讀1、5節詩句,表現冬春之景的截然不同。(教師配樂。)
2、由副標題引導學生理解“詩眼”中“勇敢地笑”:
師:這首詩是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由上面的分析,大家能明確作者的用意么?
生:很容易明白,詩眼中的“勇敢地笑”是告訴孩子們在遇到暫時的困難,挫折的時候,要充滿信心地等待,等待屬于自己的春天!
全班發出贊嘆的聲音,鼓掌!
3、春雨的特點:
師:朱自清的《春》中也有描寫春雨的片段:(投影文段內容,師生齊讀)“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象牦,象花針、象細絲,密密地斜織著,象人家屋頂上籠著的煙”。
在我們這篇課文里,也有類似的句子嗎?請大家找出來。
生:第二節。
師:請一個女孩子來讀讀。(學生讀)
師:大家想想,這兩段文字在內容和表現手法上有什么異同?
學生自由討論后發言:
生1:內容上有相同是:都寫出了春雨細、輕、柔的特點。
生2:在表現春雨特點時運用的手法是不同的,《春》運用了比喻修辭,使雨的形態更加生動、形象;而《雨說》則運用了擬人修辭,使雨的形態除了更加生動、形象之外,還富有人的情感,讀起來親切,可愛。
師:大家都快成名家了!這種擬人手法的運用,在詩歌還有許多例子,它們都讓雨更富有人情味。
你看,詩人想象著春雨出于愛心,把天和地織在一起;因為愛,她呼喚每一個孩子的乳名。而呼喚乳名是大人和孩子最親近接觸的一種方式,使春雨更有親切感。
春雨和夏雨,秋冬之雨是不一樣的。夏天的雨常常還帶來電閃雷鳴;而秋冬之雨則會帶來讓人瑟縮的凜冽寒風。這親切、溫柔、細密的春之雨,讓我們看到了水的漣漪,感覺到了生命的希望。讓我們一起跟著她一同去尋找四處流淌的春的世界吧!
來,讓我們收起傘,推開窗,卷起你的簾子,脫下你的蓑衣,取下你的斗笠,問學生──干什么去啊?
生:一起跟著春雨,去迎接春天,擁抱春天!
師: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寫道:“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的細無聲。”而在我們的《雨說》里,春雨不再是悄無聲息的隱匿者,而是孩子們親密的玩伴,一個活潑,富有生命力的可愛者!她領著孩子們到他們一向玩耍留戀的場所──田圃,牧場,魚塘、小溪,有誰能拒絕這些快樂的邀請呢?
學生表示贊同。
4、春雨的使命:
師:春雨來到達大地,除了帶孩子去尋找,擁抱春天,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使命,那就是──?
生:要教孩子們“勇敢地笑”!
師笑:好。下面我們一起來朗讀6~9節的詩句。(第6節教師讀,第7節女生讀,第8節男生讀,第9節多班齊讀,配樂。)
師:春雨來自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生:遙遠、山峰聳立、白云滿天的地方。
師:這是一個遠景的描寫,給人以一個十分廣闊的空間的遐想,在這個廣闊的空間,雨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師:大家如何理解“愛玩,”“我是幸運的?”
生1:說明“愛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
生2:結合副標題,雨對孩子們說我也愛玩,但是我幸運,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我有玩的時間,有玩的空間”。而回顧我們的傳統教育方式──應試教育,把孩子們玩耍,嬉戲的時間和自由都剝奪了!
學生們紛紛點頭。
師:雨多幸運啊,她是在“白云的襁袱中笑著長大的,有什么含義?
生1:白云做的襁袱,那是多么的輕柔舒適啊。
師:很好,這和我們傳統的育嬰方式截然不同──大人把嬰兒的手腳包在被子里,還拿帶子捆起來,這極大程度上束綜了孩子的自由和活動,這樣被捆綁著長大的孩子怎么能“笑著長大”呢?春雨是快樂的,喜悅的,她是在一個可以自如活動的空間成長的,而這個空間,則是與上面的應試教育完全不同的──素質教育,還孩子的天性,還孩子的靈性,還孩子自由發展個性的空間。
師:剛才說了,有困難,有挫折,不要緊,應該“勇敢地笑”,在這里還能讀出別的內涵嗎?
學生思索后,表示想不到。
師引導:看看副標題,再看寫作時間,這個時候已經有獨生子女出現了,而今天讀這首詩的小讀者,很大一部分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的“驕嬌”二氣眾所周知,所以,春雨要教孩子們“勇敢的笑”,這是一種人生的態度,作者沒有板起臉來說教,而是把這種道理通過具體的文學意象表現出來,你看(完成板書):
春天的聲音
柳條兒 在 勇 彎了腰
石獅子 風 敢 出了淚
小燕子 雨 地 斜了翅
旗子 中 笑 嘩啦啦
大地的希望
它們正是在風、雨中“勇敢地笑”啊!(完成板書左、右斜線部分文字。)
只要勇敢地笑,春天的聲音就有了,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完成上、下部分弧形。)
師:當春雨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后,她便“不再回去”,她就“快樂地安息”,你讀出詩句有怎樣的內涵?
生:有一種奉獻精神吧。
師:是啊,春雨是這樣的溫柔、可親、靈動,可愛,當她把歡笑帶給孩子們之后,自己最終犧牲了,生命將變成孩子們嘴里的“那份甜”,給孩子們帶來甜蜜的回憶。這是一種默默奉獻的精神。她為自己的奉獻的快樂!
四、賞雨
師:下面,請全班同學再次齊讀全詩,要求大家做到整齊、響亮、有感情,讀出詩的語言特點,讀出春雨的特點,讀出“愛的歌謠”的味道。行么?
生:沒問題!
(放音樂,全班有感情的朗讀。)
五、贊雨
師:春雨給大地帶來了春色滿園,給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給大地帶來了歡聲笑語。她教孩子們要勇敢,要快樂,要自由地笑,她告訴我們在寒冷的季節里耐心地等待明媚的春光,因為──希望就在前方!讓我們一起融進這春雨的世界,做一個帶給人間更多歡樂的人吧!
六、寫雨
布置作業:請用心傾聽雨的聲音,并用自己心底的情感寫一寫春雨。字數要求500字以上。
【教學反思】
1、把握詩歌內容,整體領悟詩意是詩歌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一個極具個性的思維活動。整體把握其實是對詩歌的初步解讀,要知道學生認真閱讀,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讀出自己的感受。還應與文本對話,理解、感受詩歌豐富的意境,指導學生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
2、要培養學生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入手。品詞、析句、培養語感,對于詩歌教學而言,尤其重要。在反復吟誦,反復推敲中感受詞語的豐富之美,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生真正體味語言文學的魅力,就從詩歌開始。
3、通過詩歌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對于人生的思考。理性的光輝,能夠通過感性的文字加以表現──從雨的角度來看,學生體會到善良的內心、博大的胸襟,給別人帶來快樂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從“少年兒童”的角度來看,則會看到,人的一生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勇敢面對,都不要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多角度的體會,對于學生來說,無疑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教師要將這種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教學中要避免空洞的說教,應該在品味詩歌感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4、詩歌的教學,也是訓練朗誦的最佳時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適時的對朗誦加以評點,加以指導,讓學生學會朗讀,喜歡朗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更何況是有感情的朗讀,品味式的朗讀呢。要多讀詩,讀好詩。在詩歌教學中,優美的背景音樂必不可少,它能引領學生更好的進入詩境。教師應在備課時多費些心思去篩選,我個人認為班德瑞的專輯《春野》中的曲子都比較合適。
《雨說》教學實錄及反思 篇2
1. 把握詩歌內容,整體領悟詩意是詩歌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一個極具個性的思維活動。整體把握其 實是對詩歌的初步解讀,要知道學生認真閱讀,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 生活體驗讀出自己的感受。還應與文本對話,理解、感受詩歌豐富的意境,指導學生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 象,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
2. 要培養學生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入手。品詞、析句、培養語感,對于詩歌教學而言,尤其 重要。在反復吟誦,反復推敲中感受詞語的豐富之美,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生真正體味語言文學 的魅力,就從詩歌開始。
3. 通過詩歌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對于人生的思考。理性的光輝,能夠通過感性的文字加以表現—— 從雨的角度來看,學生體會到善良的內心、博大的胸襟,給別人帶來快樂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從“少年兒 童”的角度來看,則會看到,人的一生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勇敢面對,都不要失去對生活的信心。 多角度的體會,對于學生來說,無疑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教師要將這種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之中,做 到“潤物細無聲”。教學中要避免空洞的說教,應該在品味詩歌感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引導學生形成 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雨說》教學實錄及反思 篇3
《沁園春·雪》和《雨說》教學反思
湖南省瀏陽市集里中學周翠娥
通過《沁園春·雪》和《雨說》的教學,對詩歌教學中朗讀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
1、通過朗讀可培養學生的文學趣味,詩歌的文學性很強,品詞、析句、培養語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讀。在反復吟誦中感受到詞語的豐富之美,詩歌意韻之妙,進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生越讀越感到自己真正進入了角色,真正體味語言文學的魅力。課堂實驗《沁園春·雪》的教學中,上闕教學中我用五分鐘講解內容,而下闕教學時我用五分鐘給學生朗讀,后經檢查同學們對下闕的理解、感司要優于上闕。
2、古有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還有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對詩歌內容的把握,整體領悟詩意朗讀也不失為最有效的方法,教師的朗讀是指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的朗讀訓練是不文本的直接對話,能更好地理解感受詩歌豐富的意境,促進學生的聯想與想像,體會詩歌的意境之美。
3、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就是語言文學的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適當指導朗讀,學生朗讀訓練,教師的評點,能讓學生學會朗讀,喜歡朗讀,更何況是感情豐富、語言精煉、韻律諧美、讀來朗朗上口的詩歌呢。
一次扣人心弦的“懸崖閱讀”
──《沁園春·雪》教學反思
重慶市外國語學校王君
上《沁園春·雪》時,我有點兒心虛,因為有一個問題直到要上講臺了我也還沒有十足的把握。教參上倒是講得振振有辭,但我覺得只是凌空蹈虛老調重談。而我自己已經有的一點兒領悟又很怪誕另類不符合常規。這種我在教學中經常出現的狀態,我戲稱它為閱讀的“懸崖狀態”──渴望有新的跨越但是腳下又沒有扎實的土地作為根基。一切還需要靠課堂上即時的生成發展來佐證──無論是突破思維原點還是遭遇尷尬,我認為只有課堂上孩子們的反應,才有資格對此問題做出最后評判。
果然不出所料,對于我的在質疑方面已經“訓練有素”的孩子,這樣算不上深層次的問題休想逃過他們的眼睛。
這個問題其實并不新鮮,我們面臨的矛盾是:毛澤東對古代英雄們到底持什么態度?
一貫的最簡單的講法當然是──惋惜。傳統的講授要求教師摳住關鍵詞“惜”、“略”、“稍”,來讓學生明白:毛澤東對古代英雄主要還是肯定的,至于惋惜,只是“略略”、“稍微”罷了。
這樣的解釋當然是很唯物主義的,體現了毛澤東他老人家一貫強調的思維作風:實事求是、一分為二。
但學生和我一樣覺得別扭,他們在課堂問的和我在備課時候想的一模一樣:對成吉思汗,毛澤東哪里還是惋惜了,他分明就是全盤否定了嘛!因為文中明明是:只識彎弓射大雕。一個“只”,還是“惋惜”嗎?至于“俱往矣”,簡直就是全盤否定了歷代所有的英雄,這還是“惋惜”嗎?
教參似乎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這樣寫到:
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揚,在起伏的文勢中不但有惋惜之極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識”二字而帶有嘲諷了。“彎雕射大弓”,非常傳神地表現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這段話,讀得我如墜五里霧中。難道就是因為一句“引天下英雄盡折腰”,就可以印證毛澤東對成吉思汗的“褒”嗎?縱觀全詞,文氣逶迤之處,對成吉思汗,分明都只有“貶”,何曾“褒”,為何硬生生讓我們的毛主席在這首詞中如此“理性和客觀”呢?
教參不能說服我。孩子們當然是沒有看過教參的,但是他們對“惜”一直要管到“射大雕”的解釋不服氣,他們認為毛澤東根本就是把成吉思汗否定了的。我在心底認可這種感受,因為這也是我的感受。但如果按照我們的感受,毛澤東豈不就變成了一個狂妄自大缺乏理性的人了嗎?這樣的解讀又合理嗎?這真的是一次“懸崖上的體驗”啊!我雖然如履薄冰,但是又有些許期盼,因為起碼在文本自身上,暫時還不能夠有什么新的發現。
我決定小心奕奕地拋出我的殺手锏。這是一步險棋,這是我的思維在懸崖狀態中的一種“懸崖選擇”。如果這種選擇不能引起學生思維的共鳴,那么這步棋沒有任何意義。
我說:“同學們,這個問題是有些費解。毛主席怎么會不給予成吉思汗和唐宗宋祖秦皇漢武一樣的待遇,而對他毫不留情地批評呢?讓我們回到當時的創作現場,體會一下老人家在創作這首詞時候的心情變化,然后從這個角度看是否能找到答案。”
同學們很疑惑。都什么年代了,如何回到創作現場?難道還真有時空隧道不成?
我含笑不語。我指揮大家翻開了課本彩頁的第一頁毛澤東手書《沁園春·雪》。
我說:“孩子們,靜下心來體會,你能感受到什么?”
教室里有短短的靜默。但很快被熱烈打破了。
谷雨說:“我看出來了,王老師,這幅手書寫得龍飛鳳舞,好不瀟灑,果真是英雄的手筆。”
胡英劍說:“我感受到了豪氣和霸氣。手書中的字都不太好認甚至無法認,但是汪洋恣肆,氣貫長虹(用了兩個才學的雅詞,大家都為他鼓掌了),很有英雄氣。”
李想說:“這根本不是在寫字,這是情感在噴涌在爆發。”
我說:“評得妙!還要仔細觀察,體會整個書寫過程中的變化。”
谷雨一下子就跳了起來:“王老師,我發現了,我發現了!毛澤東一直都很激動,但他是越來越激動。你看他的字,從秦皇漢武開始,用筆的力量就加大了,速度也更快了,這就證明,這個時候毛澤東的情緒就又上了一個高潮,他的書法透露了他內心的不可抑止的激動。如果說最開始他還只是亢奮的話,到后來,他就真的沸騰起來燃燒起來了……”
谷雨滔滔不絕,神采飛揚,下邊是一片共鳴聲。
我也被震動了,望著眼前這張年輕的智慧的,因為有新的發現而漲得通紅的臉,我竟然有些百感交集。幸甚,我的感覺和孩子們的感覺對接──天衣無縫。
如果以這樣的角度來解讀“只識彎弓射大雕”,一切疑問全部冰釋。
是的,毛澤東是一個充滿理性的領導者、思想家、歷史學家,他不可能否定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功勞,因此,才有了前邊的“惜”、“略”、“稍”。
但是,在這首詞中,毛澤東不僅僅是以一位共產黨的領導者進入創作的,他更是以一個普通文人和普通作者的身份進入自己的創作。他是一個熱血燃燒的詞人,他以自己的生命和血氣作為文字,先是掃射,然后是激射然后是噴射。在激情漸至燃燒的過程中,他不可遏制地處于爆發狀態了──情感的噴發使他暫時出現了理性的“迷失”,在特定的創作瞬間,激情成就了一個傲視一切的“不可一世”的毛澤東。
這時候,他是一位真正的文人詩人,而不是一位需要字斟句酌的政治家。他用生命的狂放寫詩,他像黃河一樣咆哮了,他凌空一吼,驚天動地:普天之下,舍我其誰?
氣血淋漓,“只識彎弓射大雕”,一揮而就,還不夠,再來一句:俱往矣!歷史在英雄的筆下像蛛絲一樣被輕輕抹去。
這是生命的吶喊──沒有顧忌,只有宣泄!這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血氣方剛的要改寫歷史的人的沖動!
這也是《沁園春·雪》之所以最打動人之所在──因為這是豪不掩飾的至情至性的創作!
只有這樣解讀,毛澤東才能走下神壇,走進讀者的心靈深處。只有這樣的解讀,《沁園春·雪》的文氣和文脈才是貫通的,文品和人品才能合二為一。
而以往的解讀,無不是先把毛澤東定位成一位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的政治家。這種標簽化完美化的解讀方式,不正是韓軍先生曾經大力鞭撻過的“偽圣化”的一種表現嗎?
其實,作為一位立志要“換了人間”的英雄,這樣的“理性迷失”和“激情瀉洪”在毛澤東的詩詞中比比皆是。承認如此的“迷失”,就是本質上承認毛澤東作為一位普通讀者的創作權和表達權。這是對人的尊重和對文本人性化的解讀。
我和我的學生,以“懸崖疑惑”啟動“懸崖思考”最后得出“懸崖解讀”,以一幅手書為解讀云梯,在課堂上自主質疑生成問題,巧妙解決閱讀難點,這番“懸崖上的思維”不僅扣人心弦而且美妙無比!
《雨說》教學實錄及反思 篇4
《雨說》是九年級第一單元的一篇詩歌,它清新活潑,明朗而耐讀,輕美如音樂。聽了蔡老師的課后,結合自己所上的課,特反思以下幾點:
1、把握詩歌內容,整體領悟詩意是詩歌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一個極具個性的精神活動。整體把握其實是對詩歌的解讀,要認真閱讀,理解詩歌的寫作思路,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讀出自己的感受。 2、在反復吟誦、反復推敲中感受詞語的豐富之美,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生真正體味語言文學的魅力,就從詩歌開始。
3、通過詩歌的學習,激發學生對于人生的思考。種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避免空洞的說教.在品味詩歌感情的過程中,自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4、詩歌的教學,也是訓練朗誦的最佳時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適時地對朗誦加以評點,加以指導,讓學生學會朗讀,喜歡朗讀。
《雨說》教學實錄及反思 篇5
過《沁園春·雪》和《雨說》的教學,對詩歌教學中朗讀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
1、通過朗讀可培養學生的文學趣味,詩歌的文學性很強,品詞、析句、培養語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讀。在反復吟誦中感受到詞語的豐富之美,詩歌意韻之妙,進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生越讀越感到自己真正進入了角色,真正體味語言文學的魅力。課堂實驗《沁園春·雪》的教學中,上闕教學中我用五分鐘講解內容,而下闕教學時我用五分鐘給學生朗讀,后經檢查同學們對下闕的理解、感司要優于上闕。
2、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對詩歌內容的把握,整體領悟詩意朗讀也不失為最有效的方法,教師的朗讀是指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的朗讀訓練是不文本的直接對話,能更好地理解感受詩歌豐富的意境,促進學生的聯想與想像,體會詩歌的意境之美。
3、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就是語言文學的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適當指導朗讀,學生朗讀訓練,教師的評點,能讓學生學會朗讀,喜歡朗讀,更何況是感情豐富、語言精煉、韻律諧美、讀來朗朗上口的詩歌呢
《雨說》教學實錄及反思 篇6
這節課用誦讀感悟、聯想討論、談人生啟示、拓展練習等教學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走進文本,感受作者塑 造的藝術形象,掌握寫法,達到理解、鑒賞、運用等能力的鍛煉。學生動口、動腦,有感悟、有思維、有 表達、有討論交流,在主動中學習,在交流中成長;最后一個環節“拓展練習”的設計,又鍛煉了學生運 用語言和掌握寫作手法的能力,讓學生聯系社會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讓學生體驗創作的快樂,收到了較好 的教學效果。
詩歌的教學,也是訓練朗誦的最佳時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適時的對朗誦加以評點,加以指導,讓 學生學會朗讀,喜歡朗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更何況是有感情的朗讀,品味式的朗讀呢。要多讀詩, 讀好詩。在詩歌教學中,優美的背景音樂必不可少,它能引領學生更好的進入詩境。教師應在備課時多費 些心思去篩選,我個人認為班德瑞的專輯《春野》中的曲子都比較合適。
《雨說》教學實錄及反思 篇7
1、詩歌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情感和感官,就應讓學生用自己心中的美來印證詩歌的內在美,而不是教師的說教“美”,。形象化的手法,更適合初中學生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組織學生探究朗讀這首詩的語速、語調,讓學生體會詩歌的音律美”的教學方法,在今后的詩歌教學中可繼續使用。
2、進一步明確了主動發現的過程,其實是學生挑戰權威的確立自我的一個過程,也是個性展示的一個過程。
⑴ 學生學習自主的表現不是指導者要求出來的,而是通過指導者精心設計的情景調動出來的,沒有情景就難有學生學習自主的可能,難有個性發現的可能。
⑵ 課堂設計的成功之處在于營造情景,加以適當的指點,讓學生自主走向成功,感悟美的存在。給他們一雙審美的眼睛比給他們這首詩的全部更關鍵。
可以設置一個新的教學情境:如可先讓學生根據詩的內容想象一幅畫面,然后教師通過用畫面與本詩意境反差較大的投影片展示,反彈琵琶,創設一種情景,從而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