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了解基本國情與發展戰略教學設計
教學重點:關于加強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
教學難點:關于加強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
教學方法:案例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XX年1月9日,全國科技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忠誠、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頒發獎勵證書,同時頒發5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至此,我國已經有14位科學家獲得這一獎項。
那么,我國設這一獎項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講評)
目的是為了鼓勵人們對科技的研究和貢獻。因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三、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
(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活動1:
(1)是什么力量使通信工具變得迅速便捷?
(答:科學技術的力量 )
(2)你能設想一下未來的交通工具還會有哪些變化嗎?
(答:微型化、遙控化、智能化、直接與人腦聯接、隱形化等。)
1、科技發展的每一次突破都會引起經濟的深刻變革和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
三次科技革命(產業革命)
第一次產業革命
第二次產業革命
第三次產業革命
時間
18世紀下半葉
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中葉
20世紀下半葉
代表
蒸汽機
工程技術
信息技術
影響
開創大機器工業時代,全面開創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近代工業文明。
人類進入電氣化、原子能和航空航天時代,現代化大生產普遍發展。
生產生活自動化、智能化,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加強。
2、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是第一生產力。
問題1:如何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3、(問題2:)我國(為什么)加快發展科學技術的必要性?
(答:①中國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
從整體上看,我們與發達國家在科技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面臨發達國家在科技方面占優勢的壓力。
②要迅速提高我國的生產力水平,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必須加快發展科學技術。
總之,把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推進改革開發和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結合起來,是實現我國生產力迅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然要求。)
(二)百年大計 教育為本
活動2:如何看待教育與經濟關系問題上的兩種觀點?
(答:觀點一是片面的,這種觀點只看到經濟建設重要性的一面。第二種觀點正確。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在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第一生產力。本世紀初,經濟發達國家生產率增量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不足20%,現在已達到60%—80%;而在我國,科技的貢獻率僅為30%—40%。如果認為教育抓不抓無所謂,或者先把經濟搞上去,再來發展教育,這就會耽誤人才的培養,只能導致我們的科技永遠處于落后狀況。缺乏人才,科技落后反過來又會制約我國的經濟發展。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我們國家要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不只是要大力發展經濟,還要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優先把教育搞上去。)
1、(問題3:)為什么要真正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1)各國之間的經濟和科技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競爭。
(2)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意義的就是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活動3:以“民族的希望在教育”為題發表演說?
(答:當今世界,各國之間激烈的經濟競爭和科技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從一定的意義上說,教育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對我們這樣一個13億多人口、資源相對不足、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來說,要把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就要真正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才能化人口大國為人才強國,化人口壓力為人才優勢,才能從根本上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戰略主動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