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第五框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二課 第五框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走過的曲折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新中國巨變的學習,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中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變這一段歷史,認識到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深刻意義,進而使學生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更加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
2)結合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所走過的曲折道路,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這樣的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復雜性。使學生理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具有的偉大歷史性轉折意義。
課程標準
教學內容
1、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基本要求
活動:
1、從國家的獨立、統一、民主、富強等方面,展示社會主義新中國發生的巨變。
2、結合圖文資料,通過調查、訪談活動,對改革開放以來的重大成就發表并交流各自的感想。
教法設計
1、在教學中,可以穿插使用圖片、電影、錄像輔助教學。比如《龍須溝》反映人民在新舊制度下截然不同的生活;還有反映中國建國后曲折歷史的影片《活著》、《芙蓉鎮》,反映香港、澳門回歸的記錄片等等。
2、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用數字或照片或知情人的描述來對比新舊中國的變化,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從而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更深刻的了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本節課的導入,可以采取兩種方式:
1、 電影《龍須溝》片段導入
2、 老師提前安排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自主選擇調查方式,可以查閱報刊、書籍,可以上網,也可以采訪長輩。調查之后,用對比的方式進行認真整理,可以用文字對比、圖片對比或者照片對比,也可以兼而有之。課堂上各組派代表展示調查結果,突出說明中國五十年的發展變化。
選擇一種方式導入后讓學生分析:群眾生活的變化及變化原因。總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三座大山,結束了舊中國任人宰割、受盡欺凌的屈辱歷史。中國人民開始了自強自立的奮斗歷史,力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人民群眾的努力下,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聽歌曲《社會主義好》,提問:人們為什么會歌唱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制度究竟給中國帶來了哪些變化呢?
講解新課
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板書)
預習題:
閱讀p52-53思考:中國歷史上具有歷史性的偉大轉折是什么?它的出現有什么意義?
1、翻天覆地的巨變(板書)
學習這部分內容時,老師應根據導入方法的不同采取相應的變化。如果采用電影《龍須溝》導入,這部分的講解就要詳細一些,因為這部電影主要是說明人民群眾生活的變化,對于國家的獨立、統一、民主涉及較少。如果采用社會調查的方式,教師就可以提前安排學生針對國家獨立、人民自主、國家繁榮三個方面進行調查,整節課也就可以圍繞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學習,再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即可。以下介紹的是用電影《龍須溝》導入后的授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