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第五框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五”計劃的編制從1951年起步,到1953年一面開始執(zhí)行,一面繼續(xù)討論修改,先后歷時四年,五易其稿,1955年7月經(jīng)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計劃以發(fā)展重工業(yè)為主,重點為整個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奠定基礎。在“一五”計劃的指導下,中國人民煥發(fā)出空前的建設熱情,到1957年底,“一五”計劃超額完成。1957年同1952年相比,工業(yè)總產值增長129%,農業(yè)增長25%,國民收入總額增長53%。鞍鋼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等一批大型工礦企業(yè)相繼竣工投產,武漢長江大橋、青藏康藏公路等一批重點基礎設施相繼建成投入使用。
從1958年開始,中國又陸續(xù)編制了九個“五年計劃”。在這些計劃的指導和實施下,中國經(jīng)濟尤其在改革開放以后保持了有條不紊的高速發(fā)展。“二五”期間(1958-1962)國民經(jīng)濟年平均增長0.65%;“三五”(1966-1970)9.95%;“四五”(1971-1975)7.76%;(1976-1980)7.84%;(1981-1985)10.72%;“七五”(1986-1990)7.9%;“八五”(1991-1995)11.8%;(1996-)%。
"十五"〈-〉正在執(zhí)行中,"十五"規(guī)劃將改變過去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鋪新攤子追求經(jīng)濟高增長的老路子,改變政府"包打天下"的思想,轉而要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做到依靠市場、反映市場、引導市場、調控市場。可見,中國今后將繼續(xù)在"五年計劃"的指導下步入市場經(jīng)濟的快車道。
但是事物的發(fā)展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有它闊步前進的一面,也有它迂回曲折的一面。
2、歷史性的轉折(板書)
先讓學生對1956年之后的歷史脈絡有一個大概的認識,然后老師再根據(jù)學生的情況進行詳細講解,并可以給學生展示圖片或錄像:
1956--1966:大躍進 ;1966--1976:《"造反"運動給中國帶來巨大危害》(中國這二十年的歷史,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有些內容是很難理解的。因此教師不宜講得過深,只要通過錄像或圖片能讓學生了解即可。)
1)探索的十年(1956--1966)十年探索、曲折前進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運動等“左”傾錯誤的影響
2)災難的十年(1966--1976)十年浩劫、緩慢發(fā)展
文化大革命。“懷疑一切”、“打倒一切”,大鳴、大放、大字報。受牽連的人達2億多人;被迫害致死的達20多萬人;損失達五千億元;中國歷史倒退50年。
3)十一屆三中全會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因為這次會議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zhàn)略決策。
十一屆三中全會
①召開的時間
②確立的思想路線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③確定的工作重點 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
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發(fā),是由這次宣言揭開序幕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道路,是以這次大會為起點開辟的。p53
學生討論分析:為什么要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什么要轉移工作重點?為什么要實行改革開放?這些舉措有何重大意義?
分析方向:大躍進等行為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嚴重脫離中國實際,違背了客觀規(guī)律;工作重點放在階級斗爭上,只能導致像文化大革命那樣的混亂,給國家?guī)砭薮蟮膿p失;歷史已經(jīng)證明,閉關鎖國只能使自己封閉落后,改革開放才能促進中國與國際的融合、交流、學習,并最終促進中國的發(fā)展,改革開放二十年的成就也充分說明,這一戰(zhàn)略決策是對的。所以,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光輝的標志,它表明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