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遠離違法犯罪
教師:學生思考這些行為是良好的行為,還是不良行為?導致的結果會怎樣?
學生:是良好的行為,良好的行為會導致良好的結果。
教師:這樣做會得到老師的贊許,同學的擁護,家長的夸獎和社會的認同。這也是我們積極倡導和鼓勵的,并能得到良好的評價,會帶來良好的結果。
總結:良好的行為產生良好的結果。
(二)、教師:那么不良的行為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呢?展示以下情景:
情景一:課堂上,嘩眾取寵,肆意擾亂課堂秩序,與老師挑釁,后果是( )
情景二:寢室內,大聲喧嘩,影響他人的休息,后果是( )
情景三:操場上,爬到籃球架上玩耍,后果是( )
情景四:放學回家,不遵守交通規則,主動搭“三無”車,后果是( )
情景五:回到家中,頂撞父母,故意不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后果是( )
教師:讓學生分組討論,多角度分析,并請學生代表回答。
總結:不良的行為導致不良的后果。
(三)教師指導學生完成課本中“全民環境意識調查”的作業,分析其四種行為可能帶來的后果。
結論:行為和后果具有一致性。
二、一種行為往往會有多種后果
教師:讓學生結合教材p25的三種行為分析其帶來的后果,并思考一種行為是不是只能帶來一種后果呢?
學生:一種行為可能帶來多種后果。
教師:某種行為所帶來的后果所產生的作用是不是一樣呢?
3分鐘辯論:上網是利還是弊?得:
合理上網(利) 迷戀上網(弊)
教師:總結學生的發言,得出結論:
a:良好的行為對他人、集體、社會起積極的促進作用;
b:不良的行為對他人、集體、社會起消極的阻礙作用。
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教師:閱讀教材“雷鋒的事跡”,思考:雷鋒的行為是良好的還是不良好的?結果怎樣?
學生:雷鋒的行為是良好的。他的行為對他人、集體、社會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給人民帶來了溫暖與厚愛。
教師:如果我們都像雷鋒那樣,社會將會是怎樣的面貌?
學生:這個社會就會充滿溫情,充滿愛,就會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的社會風氣。
教師:的確,榜樣的作用是巨大的,我們在向他們學習的同時,更應該規范自己的行為,充分考慮行為的后果,而不能隨心所欲。但是在生活中,卻有如下的鏡頭:閱讀教材p25分析他們的行為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所產生的危害。
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
教師總結:在一個法治和道德相結合的社會,一個人的行為不能隨心所欲,應考慮到行為的后果,個人的行為不應該有害于自己,不應該防礙他人的自由和權利,不應該損害公共利益。
四、課堂小結:略
五、課后作業:
結合社會現象或自己的日常行為,從正反兩方面各列舉一種行為,并分析帶來的結果。如果你遇到不良行為,你會怎么辦?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第二目 抵制不良誘惑 遠離違法犯罪
【教學目標】
一、情感 態度 價值觀
增強責任意識,樹立正確、健康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