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遠離違法犯罪
二、能力
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獨立思考、自我控制的能力,避免違法犯罪。
三、知識
知道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認識違法犯罪的危害性,了解一般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一般違法與犯罪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教師:雷聲轟鳴,大雨傾盆。在那遙遠的地方,是誰在哭泣?是誰在流淚?讓遲志強的歌聲把我們帶進今天的課堂。(多媒體播放動畫音樂《鐵窗淚》)
教師:改革開放的大潮催生了物質富足、豐富多彩的生活,也夾雜著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誘惑。有多少花季少年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經不住不良誘惑而心靈扭曲,行為失范,甚至走向罪惡的深淵。我們必須明白,不同的行為會產生不同的后果,做錯事后就要承擔應有的責任,同樣違法行為也要承擔責任,犯罪行為還要受到刑法的懲治。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抵制不良誘惑,遠離違法犯罪”。首先讓我們進入今天學習的第一環節“特別報道”
第一環節:特別報道
(課前準備:讓學生收集有關青少年犯罪方面的資料)
報道員甲乙丙報道(略)
教師:同學們,以上這一組組驚心動魄的數據在向我們傳遞一個什么樣的信息?
學生回答(略)
教師:是的,同學們,我們必須明白避免違法犯罪是行為的底線,也就是說我們的任何行為都要嚴格地限制在法律的范圍之內。當我們的行為觸犯了法律的時候,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那么什么是違法行為呢?(板書:〈一〉含義)
讓我們進入今天的第二環節“熱點追蹤”。
第二環節:熱點追蹤
(多媒體展示第一個◎第一個◆材料)
教師:請同學們認真閱讀一下這則材料,找一找社會青年劉某違法的事實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劉某的違法事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違法行為”我國法律規定,作為乘客有上車買票,保護車內環境,遵守車內秩序的義務;不得惡意辱罵他人,對他人進人身攻擊,更不能在公共場合動手打人。由此可見,劉某的行為觸犯了法律,自然應受到懲罰。從此案例,我們可以得出:
(一)“違法行為”是指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做出法律禁止的行為。(板書)
學生閱讀第一個◎第一個◆第二個◇,了解違法行為。
討論: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還有哪些行為是違法行為?
學生回答(略);教師適當板書(選有代表性的)。
教師:這些行為,按違反法律的類型,可以分為違反憲法的行為,違反刑法的行為,違反民法的行為,違反行政法的行為。(板書:〈二〉違法行為的分類/(1)按違反法律的類型/①違反憲法的行為/②違反刑法的行為/③違反民法的行為/④違反行政法的行為)請將黑板上的行為作簡單分類,完成表格(略)
教師:違法行為,按社會危害性劃分可以分為危害性較小的一般違法行為和嚴重社會危害性的嚴重違法行為(即犯罪)(板書:(2)按社會危害性/①一般違法行為/②嚴重違法行為=犯罪行為)那么什么是犯罪呢?
第三環節:今日說法
(活動準備:以教材第一個◎第二個◆的案例為背景,教師選一名學生扮節目主持人,選兩名律師扮演律師嘉賓,其他同學扮演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