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人民當家作主教案
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一南一北,讓我們看到了代表的特出風采。除此,兩會上還一句鋒芒畢露、擲地有聲的話,同樣為人稱頌:“你都定了,要我們來干嗎?”這是全國政協委員宋林飛的反詰之語。此話的背景是,財政部副部長廖曉軍在“兩會”上拋出了一系列“官方色彩”濃郁的“定論語調”,如“個稅起征點近幾年不會上調”,“消費券沒有‘全國計劃’”等,對此,宋林飛委員針鋒相對地反問:“你都定了,要我們來干嗎?”
代表委員們如此直白有力的反問,可謂酣暢淋漓大快人心,也讓公眾體味到一種參政議政的在場感。
(1) 我來感悟:
“你是人民代表,有要求我的權利。”——
“我是咱農民選出的代表,就要替老百姓說話。”—— 顧雙燕
“代表應該暢所欲言,不要講空話套話。” ——鐘南山
“你都定了,要我們來干嗎?” ——宋林飛
看了上面的幾句話,你有何感悟?
(2)我在思考:我推選人大代表的標準是:
(3)我在行動:為推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現在我可以:
(附)新聞博客:
(一)
有多少期待就有多少責任。提起“兩會”,公眾固然很容易將記憶鎖定于,那些高調質詢的議政場景。但其實人們頭腦中定格的不光是“激烈炮轟”的姿態,更多的是將注意力集中在“硝煙”散盡后,裸露出的極富質地的公共議題上。所以說,“兩會”雖然閉幕,但是會場上那些經典的議政細節,卻值得銘記;“兩會”結束了,但它所激活的公眾參政熱情,也不會隨著會議閉幕而消逝。
公眾不忍對這樣的“兩會”說再見,因為會場上我們見證了,一個基層的農民代表得到國家總理的鄭重承諾:“你是人民代表,有要求我的權利。”這話重復的只是一個簡單的常識。但當這個常識在我們生活中缺失太久,重申它似乎就平添了一股無限的感人力量。公眾在被感動的同時,相關官員則應自省。當一項基本的議政原則,卻因為異常稀缺而顯得殊為珍貴,這足以讓不少官員引以為愧。他們應以之為鏡鑒,映照各自執政中對應的瑕疵,并在日后施政中努力改正。
上述總理的一句話,盡顯權力謙遜,令人印象深刻。除此,兩會上還一句鋒芒畢露、擲地有聲的話,同樣為人稱頌:“你都定了,要我們來干嗎?”這是全國政協委員宋林飛的反詰之語。此話的背景是,財政部副部長廖曉軍在“兩會”上拋出了一系列“官方色彩”濃郁的“定論語調”,如“個稅起征點近幾年不會上調”,“消費券沒有‘全國計劃’”等,對此,宋林飛委員針鋒相對地反問:“你都定了,要我們來干嗎?”
“兩會”會場上面對部委領導的“一家之言”,代表委員們如此直白有力的反問,可謂酣暢淋漓大快人心,也讓公眾體味到一種參政議政的在場感。代表委員是人民的代表,在會場上敢于向未經廣泛討論、明顯有悖民意的“行政指令”說不,才應是代議制下的議政常態。否則,若是“領導在的時候,10分鐘的發言8分鐘用來歌功頌德”,甘做唯唯諾諾的議政“花瓶”,實在是愧對選民,更是對不起自己的政治身份和責任。 當然,在個性鮮明極具個人英雄主義的“明星炮手”之外,團體努力集體智慧,更是功不可沒:“看病不難也不貴”的觀點交鋒,對公開四萬億投資走向、以及要求盡快出臺官員財產公示制的呼吁,都是振奮人心的議政努力。